2018年8月去新瀉越后妻有艺术祭,自驾在山野里跑了两天,艺术祭的作品大多散布在田野山林中,需要拿着地图翻山越岭地寻访,很多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有些甚至很难察觉,仿佛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当走近这些作品时,看到的不再是作品本身,看见的是所在的田野山林,看见土地、看见植物、看见田野里的生命,作品本身渐渐隐去,看见了乡村之美,让人想亲近所在的场地。
另一处让人感动的作品题为“米的家”,绿油油的稻田边,田埂旁极简的钢板格栅搭成的构筑物,似亭非亭,似景非景,站着坐着,躺着蹲着,环视四周,山上的山下的,层层叠叠的稻田,感受水稻的生长,想象着春播秋收的景色。
同样是稻田里的作品,另一处题为“观测所”,若不是旁边插着介绍作品的牌子,很容易误以为这就是农民在田里安装的设施,踏上小钢板做成的梯级,钻进小小的观测台,握住环绕的钢圈,禁锢的身体,抬高的视线,眼中的稻田是另一个故事。
这些作品极其微小,甚至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观,却能启发人看见场地之美,将作品融合到环境中,让人看见周围的景观,将所在场地的故事,而不是自身的故事,讲述给来访者,是这些作品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