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中国》里闪过一幅画面,解说其名为“跷脚观音”,这尊石雕色彩鲜艳,红色、蓝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然清晰可辨。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观音的动作了:右脚翘起,右手轻轻搭在膝盖上,一副轻松自在的模样,和以往正襟危坐的形象大为不同。这尊石雕名为“紫竹观音”,其较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似出水芙蓉,既端庄优雅又韵味无穷,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我顿时来了兴趣,开始百度搜索“跷脚观音”,没想到竟然发现了很多造型各异的“跷脚观音”:敦煌藏经洞水月观音像(五代帛画)、浙江万佛塔水月观音(五代金铜像)、大足北山佛湾石窟113龛水月观音(北宋石雕)、榆林窟2号水月观音像(西夏壁画)、陕西富县石泓寺第二窟水月观音(金朝塑像)等,这些观音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月观音。刚刚在《航拍中国》里看到的“东方维纳斯”是四川资阳安岳毗卢洞第19号水月观音,为北宋时期石刻的杰作代表。
为什么叫水月观音呢?我继续百度:这种坐姿又被成为“自在坐”“游戏坐”,流传下来最早的是五代时期万佛塔出土的镏金水月观音像:头顶化佛花冠,头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佛经中称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有关资料显示,“跷脚观音”也就是水月观音主要集中在巴蜀、陕西,四川是水月观音流行较早的地区。元朝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而这里的“水月观音”则是用来形容人物仪容清丽俊美了。
再回到第一尊紫竹观音石雕,观音头微微低垂,好像真的在凝视着水中月亮的倒影,又像是在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缘起缘落。传说中,紫竹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因为抢救佛堂的大火被烧得遍体鳞伤,双眼也失明了。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均无功而返。一天,紫竹的母亲在观音佛像前跪拜哭泣时,突然一道灵光闪现,紫竹神奇地恢复了健康。一家人十分感激观世音菩萨,打算雕刻一座观音像。某日,紫竹和雕刻师出行时突遇大雨,在一个山洞避雨时,紫竹将外衣脱下铺在石板上,然后左脚跷脚而立,用手梳理淋湿的长发,神态极为妩媚动人,雕刻师遂依照紫竹当时的神态精心雕刻了一尊观音像,并以紫竹命名。水月观音,恰如一个悠闲的少女,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展露出洒脱、善良、柔和的意境。看着这尊石雕,仿佛能听到林间小鸟婉转啁啾,山涧泉水叮咚流淌,阵阵清凉缓缓沁入心田。这是一种极致的美好的享受。
至此,关于“跷脚观音”探索之旅也算告一段落了。我想,从紫竹姑娘到水月观音,体现出的其实是人们对善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