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处留心皆学问,许多常识涉及历史变迁兼文化生活经验。比如①借某种名义做某件事情,为什么叫“打幌子”?②成语“更胜一筹“中的“筹”是什么东西?《懂一点历史文化常识》

“幌子”在古时候又叫“招幌”“望子”,是店铺或作坊的行业标识,向消费者宣传自己生产或经营的商品品种、特点等商业内容,实质相当于今日的店铺“招牌”。一般是用绸、缎、布类做成的各色旗帜,款式有竖、横、方、三角等形状。

悬帜广告、招幌广告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集市与商业相当繁荣,当时街市上出现了大量肆、店、铺、行,各种买卖活动都非常兴旺,商家为了让自己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优势,纷纷设置幌子来吸引顾客。
在唐代诗歌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描写,如刘禹锡的诗中便有“城外春风吹酒旗”的句子,杜牧则写得更美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仅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就有各种商铺悬置的招幌、宣传牌匾三十多件。
后来,“幌子”被比喻为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因此拉牌子、打旗号是“打幌子”,借着、冒充什么的名义、口号是“借幌子”,“王婆卖瓜一一自卖自夸”式的虚夸是“装幌子”。
但自20世纪初,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作坊式经营,加之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装饰方式传入中国,霓虹灯、广告箱等被中国店铺所采用,招牌的广泛使用令“幌子”这一传统宣传工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成语“更胜一筹“中的“筹”是什么东西?
“更胜一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筹,本义是古代投壶用的签子,形状如箭。投壶胜负须计数,因而“筹”逐渐引申为计数的筹码。《礼记•少仪》有一段有关投壶游戏的文字,唐代孔颖达专门解释说:投壶时竖立的筹是竹或木做的马....…每胜一次就立起一匹马,立到三匹马就为全胜。这便是“筹码”一词的由来。
筹又是古代用以计算的工具,是一种小竹片,通常和“策”连在一起说。如《老子》:“善数不用筹策。”意思是说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筹策”的帮助。筹策由此又引申为“算计”“计谋”;由“计算”“计谋“又引申为“筹划决策”。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在洛阳南宫大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自己为什么战胜了项羽取得了天下,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则分析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不断绝粮道,自己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作战取胜,自己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而刘邦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他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筹”由动词“筹划决策”又引申为名词“计策”“办法”。成语“一筹莫展”“一筹不画““半筹不纳”中的“筹”都是这种用法。“筹”的意义演变,生动地表现了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