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争气(醉美长安)
架子车的记忆那是生活,
是几辈人的慢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f18ac661560f879d.jpg)
小时候,谁家没有一辆架子车。
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在农村,架子车,那是一种生活、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
当牲口逐渐退出农村,驾子车就成为了人的活计。
于是,马车缩小,轮胎变窄,拉车的绳加长,取名“架子车”,成为每家必备,拉粪、拉砖、拉水、拉收割的庄稼,也拉一车孩子去下地、去赶集。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33f1e69466a48e55.jpg)
当我看到西安小伙拉着架子车去西藏的消息时,我沉默了。世上的事,只有不敢想,没有不敢干。
就是一辆架子车也能翻越千山万水,到达心灵向往之地。生活之事、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0631b17f71506249.jpg)
在鼓浪屿,由于整个鼓浪屿是禁止机动车通行的,架子车成了屿上唯一的运输工具。
装载着生活的日常,装载着工作里的梦想,让整个小岛变得安静、变的平常。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36c09b59bd6c19d2.jpg)
小时候,谁家没有一辆架子车。
那时不是情怀,是生活必须。我爹16岁学木匠,帮邻里做的最多的就是架子车,车辕要用好的硬木打造,洋槐、松木为最佳,车箱要做到滴水不漏,挡板要严丝合缝还要能顺利取拿,每一个细节都用心用力,切削割卯钻都是娴熟的技艺,最后车辕前半部分还要用砂纸打磨到光滑,不至于让毛刺拉到手。
一直到大学毕业,每年夏收、秋收,我都是那个拉架子车最多的人,弟弟妹妹只负责在后面推,而我必须驾辕,满载收获的粮食,拉到场院倒下来,再去拉第二车、第三车,直到天色渐晚、星星满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aed52aaa6da1a6ef.jpg)
小时候,谁家没有一辆架子车。
在那个童年,干活累了躺在车厢里休息;太阳毒了躺在车底下乘凉;天黑了就坐在车里数星星、听蛐蛐叫。等着妈妈喊我们回家吃饭。
日子简单到纯粹,田间地头,一条条土路,只要宽到两辆架子车能够错开,那就是村里的康庄大道。
偶尔有手扶拖拉机在上面走过,人们都觉得很是稀罕,打趣道:这家人再也不用出蛮力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44ba2da5ebc7e077.jpg)
小时候,谁家没有一辆架子车。
拉上一家的幸福、拉上一家的希望,随着四季变换,架子车上的东西在不停变换,只有架子车依然是那个架子车,唯一不同的是它在变旧、变老,就像老黄牛一样岁月的痕迹尽显其身。
如今,父母已老,我正在变老,女儿在快速长大,那辆架子车,停在门口好久好久没人去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3579/f718f0a978a795cb.jpg)
回到老家里,看着靠墙立着车架,所有关于架子车的记忆喷薄而出,想想,都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