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得清骂声的时代 ——读《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摘录

听得清骂声的时代 ——读《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摘录

作者: 无甍 | 来源:发表于2023-01-16 00:49 被阅读0次

       2023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作者刘勃为南京三江学院的老师。家里还有很多大部头的书没读完,为什么偏偏喜欢这本洋洋洒洒二十万字的小书呢?因为翻开书本,立即觉得有一种听老师上课的感觉;而且是那种很会讲故事的老师。《孔子世家》又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司马迁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同时,《史记》的文笔功底至今都是被史家和文人模仿,而从未被超越的典籍。

       千古文笔和会讲现代故事的老师结合的书,开卷的兴致自然就被勾起来。

       刘老师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讲得很通透、很有人情味,以及接地气,非常符合现代人的七情六欲。介绍孔子从一个私生子,父亲老来得子,在幼年时,父亲又逝世,不被族人认同,到十六岁开始发奋学习,逆袭人生,成为万世师表。孔老师的一生被描写的会形会色。

      当中孔子的生平事迹,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又有机缘看到拙作的朋友可以自己买书补一下。

       我在这里重点提一下该书结尾的一些精彩总结和言论。

       首先是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对各国君主该怼则怼,怼不过就全身而退的时代阐述。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春秋时代算是个好时候。后世的中国,和平和自由几乎只能二选一的难题。而孔子生活的时代,不但比较平和,而且还算自由,不然孔老师怎么能在哪个国家不爽就扬长而去,还有那么多批评这个,反对那个的言论留下来呢?

       正是这样温和的环境里,孔老师才能从容品味时代的黑暗,追忆往昔的荣光。在文网语禁深刻严密的统治下,根本不允许你这么是古非今;或者真到了最动乱痛苦的年头,没人管你,但恐怕骂也骂不动了。

       也许特别值得珍惜的就是,那是一个听得清骂声的时代。

       其次,作者提出了百年以来,国人都在追问的世纪难题:为什么现代中国出不了大师?在这里,我还是大段摘录刘老师的原文如下:

       能不能成为优秀的人物,个人的禀赋与奋斗还比较重要;但能不能成为大宗师级的人物,归根结底还是看历史进程了。尤其是文化大师,只可能出现在社会转型期。

       当世难有文化大师,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文史专业大多数领域,你想有一般性的了解,与其去看民国大师的书,不如看当代优秀学者的书;虽然他们对某些核心典籍可能不如民国学者熟悉,但在民国学者成果的基础上,配合现代研究方法,他们不难做到史料参考更扎实全面,表述更加周密严谨,结论也更准确、更有分寸。

       但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只是优秀学者,不是大师。因为晚清民国赶上了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个旧秩序崩溃、新秩序该咋样大家都不知道的时代,各种学科都在草创阶段;投石问路就是独辟穷荒,筚路蓝缕自然开宗立派,诸多学科的基本问题、基本研究范式,自然是民国那批人确立的,大师也只能是他们。

       不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就很难成为大师。现如今,一门心思做大师的,基本成了神棍;要是想做圣人,那就成了妖孽。

       最后一点,就是孔老师为什么会成为“万世师表”,一代圣人。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

       新旧交替的时代,孔子提出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后来的人反复讨论;孔子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就有很多人追随或质疑。于是就成了套路,不管你赞同孔子还是反对孔子,总之你绕不过孔子,这样孔子大宗师的地位自然就确立了。

      孔子一生的两大事业,一是从政,一是办学。从政的目标,是复兴宗法纽带维系的封建等级社会;办学的内容,是教很多穷苦孩子该怎样当官,并且还在国际间流动办学。

       问题是,流动人口越多,宗法纽带就越无法维持,苦孩子越精通做官之道,就越不甘心继续当封建体制里的下等人。

       孔老师摆了个扭头朝后看、迈步向前冲的造型,所以你说他是复古派还是改革派呢?

       进一步说,孔子不管是政治思想还是教育思想,内部也很复杂,脑回路稍微简单一点的人,就会觉得他的很多所作所为,根本就是自己打脸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上反专制,下反民主。但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只存在专制和民主的二元对立,没有其他可能。所以,如果你支持君主专制,你又想要骂孔子,那你很容易找到一堆他的语录当靶子;但你要是想夸孔子,也可以找到一堆语录来加持。反过来,你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也还是一样:你想要骂孔子或夸孔子,也都可以找到一堆符合自己需要的语录。

        就是说,随便你说什么,你都既可以说孔子是支持你的,也可以说你和孔子是对立的。

       其实,也不仅是孔子这样。杰出的学者,优秀的论著,一般说来是严谨自洽的,但顶级的宗师,最重要的典籍,最权威的文本,往往就是自相矛盾,甚至不知道在说啥。取得了被推崇的地位,自相矛盾就是混涵博大,经典越是没说清楚,解释经典才越方便与时俱进。

       最后的收尾也很有哲理性:太关心的问题,才是问题。

       所以,对于孔子,对于以孔子言论为载体的《论语》,以及后世编著的典籍,儒学对国人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人和现代人姑妄写之,我们姑妄听之。至于看过笑过,还是学以致用,那都是自己的事情。

相关文章

  • 听得清骂声的时代 ——读《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摘录

    2023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作者刘勃为南京三江学院的老师。家里还有很多大部头的书...

  • 20220807听书笔记:为什么说孔子一生充满矛盾?

    题目是《匏瓜》,副标题是“读《史记·孔子世家》”。 匏瓜,是一种葫芦科的植物,可入药,也可作为储物容器。《论语》中...

  • 读《史记 孔子世家》

    这是史记世家体例里唯一一篇为知识分子而作,记录了一个没落贵族出身的人如何学习知识、利用知识、教授知识的历程。 ...

  • 读《史记》孔子世家

    昨天和今天抽空翻看了下《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一节,想从中看看写作人物传记的方法。史记是一流的史学作品,也是一流的文学...

  • 典故池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常用以比喻读书勤奋。《史记》言“孔子晚而喜《易》” “读《易》,韦编三绝。”,...

  • 由“韦编三绝”说起

    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韦,熟牛皮。古代用...

  • 成语典故|韦编三绝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 孔子学校选班委,猜猜学习委员是谁?

    读《史记·孔子世家》,为孔子学校选班委会成员。子路凭借着自己先天的身体条件、不断精进的道德修为以及出色的管理才能被...

  • 读孔子世家

    本文王荆公就是不服为何司马迁非把孔子列入世家?或许是在读史记时读到孔子世家时,王安石的第一感觉,所以:迁也自乱其例...

  • 孔子那么牛,为啥做个官儿就那么难呢?

    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一生故事,觉得孔子实在是一个急性子: 在季氏家负责管理仓库时,料事称量公平廉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得清骂声的时代 ——读《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cz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