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跟着张文质写作
捡拾引言里的“珍珠”——《儿童的人格教育》分享

捡拾引言里的“珍珠”——《儿童的人格教育》分享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7-06 16:24 被阅读0次

    上次听文芳说,《儿童的人格教育》里的每一句都堪称经典。

    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将每一个句子都掰开了揉碎了发散了重组了,的确可以联想很多。

    引言: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文质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童年幸福的人最适合当老师。说到底,我们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经历。就像那两个要去非洲卖鞋子的销售员一起看到同样的事实:非洲人不喜欢穿鞋子。一个担忧没有市场,一个却为发现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而兴奋。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两个人分别属于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但这个思维模式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我们每个人活着的人生信条,个人信念,这个决定了我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的经历的。

    珍珠

    既然每句都是经典,那我尝试着只用第6页的四个自然段,来让每一句都成为“珍珠”,看见这些句子发出的光。

    1)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因为若是这样,孩子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例子1:作为一个儿子都已经21岁的妈妈,我现在才领悟到“社会情感”的重要性。当初没有引起重视的地方,会觉得有些伤。

    例子2:一年级开学时,那些哭哭啼啼的孩子。在不断的适应且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环境中。

    例子3:那对没有被分到一个班的双胞胎,妹妹每天哭着找姐姐。

    2)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刚进校门,儿童都将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在这里,儿童将表现出他们对新的环境是否准备充分,特别是对如何与人相处是否准备充分。

    这个话题明天可以很好地观察一番。有的孩子会很大方,有的孩子扭扭捏捏,有的孩子表示出强大的敌意,都是他的社会情感发展的状态。

    如何做到很大方呢?

    第一,父母的示范,至关重要。

    第二,行万里路,和社会打交道。不是一家人出游,只和家人打交道。

    第三,情境演练。角色扮演,同伴,成人参与。

    3)人们普遍缺乏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因而,许多成年人在回想他们的学校生活时,总觉得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噩梦感来自哪里?

    周边的人不怀好意;不是我需要的;周围陌生的人和事是凝固的,没有柔情;被迫害妄想症……

    互动:幼小衔接,做什么?假如你去做幼小衔接课程,你首先开设什么课程。

    4)如果教育得法,学校自然也能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

    学校的功能定位,的确如此。

    教育得法,而不只是教所授学科知识得法。

    学校要么是好孩子成长的加速器,要么是问题孩子的治愈器。但不能成为一部分孩子的噩梦器。老师首先是善良的,是温柔的,是宽容的。

    还是那句话:做人比做事重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比提高他的分数重要。

    5)不过,在等待理想学校出现以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父母家庭教育的弊端。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起着显示器的作用,这恰恰是因为学校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

    这段话,其实从另一个层面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太强大,很多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学校会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吗?如果有的话,那也应该首先那个人是一个很懂得孩子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学校才有可能是十全十美。

    6)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他们会因此被视为古怪、孤僻的孩子。这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成长由此受到伤害,并发展成为问题儿童。人们常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学校,殊不知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

    无法和他人相处,特别是目前一些独生子女的环境,唯我独尊,处处都是他先得的教育方式,很难和他人相处。

    学校教育如何做?不做帮凶,不贴标签,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理解他,帮助他。看看身边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孩子,不说全部,有一小部分活得和你对他的看法“相称”的孩子,是因为在你不经意的放大时说教时呵斥时举例时就在给这样的看法助威加油,

    结语:

    童年是人一生幸福的半径。

    只有我们知道是如何想的,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才有可能改变,才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桎梏,重新建立新的信念,获得重生 。

    更开放,更包容,更大方,更多元,才会有幸福的童年。

    我们也如此,特别是家有小孩的更是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捡拾引言里的“珍珠”——《儿童的人格教育》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vi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