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带着好奇心去发现生活(读书笔记)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基本上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是是否真的会退呢?而退回去做什么又才会“海阔天空”?
宝丽来的故事
一个3岁的小女孩希望能够马上看到父亲给她拍的照片,于是这个父亲问自己:“”为什么照片不能即时成像?如果我能把暗室放到照相机里面,那是否就能马上冲印刚拍的照片呢?我又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把那么大的暗室放到那么小的相机里去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宝丽来之所以存在的来源。
宝丽来的故事告诉我们,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问题可以触发有序的探寻过程。
这种“为什么——如果——怎样”的探询过程在宝丽来的故事里体现得非常明显,也在很多的其他有观创新的故事中有所体现。
“为什么”关乎人们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如果”阶段关于想象力,“怎样”阶段关于执行力。
那是否我们一睁开眼环顾四周就能发现呢?
如何提出美丽的为什么
要提出美丽的为什么,首先在心态上,需要调整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以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更通俗的说,就是把自己想象成7岁的孩子,承认自己的无知。而坦诚自己的无知,是有能力探询的第一步。
其次,想要提出美丽的“为什么”,仅仅调整视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流程和方法。
这个流程是:
1.退一步;
2.注意他人和自己错过了什么;
3.挑战假设(包括针对我们自身的假设);
4.进入“情景分析”,深入理解现有的解决方案或者面临的难题;
5.质疑你正在提出的问题;
6.深入探究一个具体的问题。
退一步,就意味着你可能会成为孤独的探询者,你必须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停止了解新事物、以便能够开始提问。你需要从“自己了解的事情”中退出来,因为无论是在生活或者生活中,当我们了解某件事情后,都会对自己了解的事情非常自信,而好奇心就会变得不强烈。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对“直觉”过于自信。我们的大脑很“聪明”,它可以过滤到我们看到的大量信息,留下我们希望看到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归档。那是否,我们忽略的那些信息里,其实隐藏着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呢?
我们提出的“问题”只是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问题是自己思考的催化剂,这些问题本身也可能是有缺陷的,因为你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和自己的偏见混合在一起。判断你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偏见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这个问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我还应该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我们常会受到日常想法、习惯和自己预想的干扰,这就需要你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质疑自己的提问。然后行动,需要测试自己的为什么、矫正然后再测试。
一个人问自己“我为什么会问为什么?”看似一种循环练习,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并且还会把自己搞晕。可以考虑采用某种兼具实用性和建设性的方式来提升探询能力,帮助自己想出更深刻或者信息量更大的问题。比如先练习“5个为什么”问题,之后不断列举更多问题,又或者进行情景分析。
有时候,可能我们问3个问题就可以了,也可能我们需要问6个问题。也有时候,这些方法不一定总有效。我们应该在不恰当的时候停止问为什么,以免自己被问题耗尽精力.
你也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结构或者改变提问形式和范围。
当你想解决一个大问题时,就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更具有可行性的小问题。
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也许最初提出的假设可能是不正确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利用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大量的修补,但质疑一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把它带进生活中,看看假设的那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否成立。
这种“沉浸式”方法,是从内部入手,而非从问题的外部来观察问题。
除了把自己想象成7岁的孩子,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托德.麦吉佛说过:那些突破性想法往往来自专业领悟以外的人,因为这些新手“能够以新的视角来发现问题,忘掉这个领悟中什么是最容易做到的,什么又是不容易做到的,并且也不担心领悟内其他人又做了什么创举。”
要运用好这一视角并不容易,因为用这种视角来观察事物就意味着讲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事物看作是积极的,而将积极的事物看作是消极的。这也意味着要颠倒原因和结果,或者颠倒最重要的事情和最不重要的事情,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凭着感觉游历人生。
这也意味着你将成为孤独的探询者。
而创造一种让人提出“愚蠢”问题的安全氛围很重要。
根据大量的访谈分析发现。要成为一个好的提问者,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全身心地聆听”,利用感官全神贯注于你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
仅仅提出一个问题,还是不断探求这个问题,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能够提出美丽的为什么,需要技巧,需要方法,需要练习,更需要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发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