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式的教育,不是我们习惯性思维里的一种。我们更习惯地认为“打是爱,骂也是爱”, 不骂你,你怎么能记住你犯的错呢?关键是在很多时候,孩子也没犯错,只是做得太好了,父母怕孩子骄傲就使用打击的方式来沟通。
记得我刚到英国留学的时候, 由于是插班, 一去到就面对很多挑战,诸如要做演说,为了完成课题要联系设计师及展览主办机构,在未适应那里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就要做原创设计作品,紧接着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等, 节奏非常紧凑, 在找不到设计灵感的时候非常紧张,也会时不时失去自信。 好在导师似乎洞悉这一切似的, 常常拍着我的肩膀说:“Well done! Good Job!” 听到着这话,就像是一种心里暗示, 让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自然地自信起来。
曾经在一家老板常责骂员工的公司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即使被责骂的人不是我,我也感到不舒服, 大部份同事也有相同的感受。 被责骂的人并没有像老板期望的那样积极地采用改正措施, 而是用消极的方式应付,做表面功夫, 或者找借口说谁又怎样, 谁又那样,比他们做得更差。
记得同事曾问:“如果你经常被否定, 你还会自信吗?我不会, 如果我长期没有被表扬, 我都会感到不自信,更别说成天被骂被否定了。这跟小时候我爸对我的教育有关,我爸怕我骄傲,常用打击的方式来说我。”
成人如是, 更别说是小孩了。 而成人之所以如是, 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自身也不自信,而这个不自信也来自小时候常被否定形成的。
当一个人长期被告知你做得不好,你做得不对, 你很笨, 你很懒等等,其实这些久而久之就会像被植入你体内的信息成为你身体里的一部分。
有一个在某影响力大的演说平台上的演讲提到在芝加哥的一所中学,他们给学生的打分方法是用”通过“ 和”有待提高“来代替传统的A、B、C、D。 演讲者是一名讲师,很赞成这个新的评分方法。 她曾经对中学生做了一个对传统评分的反应的调查研究,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拿到好的分数后会感觉良好, 会更努力地学习; 但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 他们会认为他们就是笨的, 学不好的, 于是为了能拿到好成绩, 他们会通过抄袭等欺骗手段来拿到好成绩, 又或者是用比自己更差的例子来安慰自己”有人比我还差“,而不努力。 这个研究结果正好跟上文提到的同事的反应一样。
演讲者称这为成长型思维:受到鼓励的人会有动力做的更好; 但对于不好的会通过欺骗或找不好的例子来应付,这样反而会让他们走向更差的方向。 而芝加哥这所中学的评分方法, 对拿了“有待提高”评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让他们知道不是他们做不到, 而是他们还有待提高,潜台词是他们可以做的更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未开发的能力, “有待提高“给了我们心里暗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给人一点点鼓励, 特别是在成长其的孩子,能让他们更积极的调整自己,认识自己, 帮助他们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