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偶然在公交车上遇到已经从单位退休的陶姐,吐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说她两句就跟你吵架。
大姐说,吵架也还好,起码还理人,她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已经快一个月不接她电话了。
我开玩笑说,那还了得,衣食父母都不理了,不给他汇钱。话说小伙子大三了吧,有女朋友了吗?打算找工作还是考研?(老阿姨真烦人)
大姐无奈的摇摇头,不知道,什么都不跟我说。
我问,那跟他爸说吗?大姐说,更别想。
我错愕不已。父母和孩子本应是最亲密的关系,怎么会这么隔膜呢?
虽然在一个大院住着,对那孩子并不熟。我进单位的时候,他也就刚上小学的样子,见面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叫阿姨,似乎挺内向。
但是听说学习成绩不错。中考上了这边最好的高中,后来去北京念大学。算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辛辛苦苦养育儿子,送他上了大学,结果却如此被冷落。我觉得陶姐真可怜。
后来跟单位的姐姐们闲聊,说起这个孩子,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怎么的,我眼前渐渐浮现了一个无比愤怒的小男孩的形象,令我心里很不舒服。
陶姐刚生了儿子不久,婆婆从乡下来帮着带孩子,因为家庭琐事闹矛盾,陶姐的妈妈是个挺厉害的人,过来帮着一起跟她婆婆打架。正乱成一锅粥,她丈夫回来了,心疼自己妈,要跟她离婚,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才作罢。
没过多久,她丈夫神不知鬼不觉的申请了外调,去了云南。老公一去不复返。现在还没回来。大家都说他在那边有了外室,但并无实锤。
陶姐把一颗心全放在了儿子身上,一刻也不放松,甚至在他跟小伙伴在院子里玩的时候,都紧紧跟在他屁股后面。
儿子慢慢长大了,不管去哪里上学,陶姐都跟着去附近租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起居。
她对自己很俭省,省钱几乎到了极致,一件绿色的毛衣一穿就是20年。甚至一个三五块钱的发网都用很多年。甚至于她每天到单位去洗脸刷牙,儿子住校后她晚上在单位吃完晚饭才回家,因为单位吃饭免费。
认识她十几年,她的发型、衣服、发饰一成不变,除了头发逐渐由黑变灰,由灰变白。
她从不娱乐,从不参与同事聚餐,从不捐款,甚至从不参与婚丧嫁娶的随礼。
她像老母鸡抱窝一样,把每一分钱省下来,留给儿子将来用。
这样一个充满了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母亲,简直让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然而,他的儿子自从上了大学,除了要钱,几乎就断了跟她的情感联系。
她越爱他,他越恨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呢?
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儿子忘恩负义,是白眼狼吗?
他们的母子关系,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局面?
同样身为人母,真的值得深思。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