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灵小栈参悟人生心灵之音
否认、愤怒、妥协、抑郁,然后接受 | 致我们所经历过的哀伤

否认、愤怒、妥协、抑郁,然后接受 | 致我们所经历过的哀伤

作者: 鹿鸣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12:28 被阅读0次

     一生当中,我们会经历很多次的哀伤(grief)。

    能造成哀伤反应的并不仅限于亲近之人的离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或是一段无法挽回的关系等都可以触发哀伤反应。小孩可能会因为父母婚姻破裂而哀伤,妻子可能因为丈夫身故而哀伤,少年则可能为了自己无疾而终的初恋陷入哀伤;又或者,因预见到了并不乐观的医疗信息,为自己随时可能被疾病倾覆的命运而哀伤。

    突逢变故、陷入哀伤中的人们在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功能上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常见的生理症状包括头痛、疲劳、寝食难安、局部疼痛,心理症状包括去现实感、挫败、担忧、焦虑、内疚、愤怒、应激,此外还可能出现如突然地哭泣、质疑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精神信仰、疏远亲友等异于平常的表现。

    1969年,美籍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的《论临终与死亡(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首次将人类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的哀伤划分为了5个阶段,即近年来渐渐为人所熟知的DABDA:

    • Denial(否认)

    • Anger(愤怒)

    • Bargaining(妥协/讨价还价)

    • Depression(抑郁)

    • Acceptance(接受)

    库伯勒-罗斯基于她同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们的访谈记录提出了五阶段的哀伤模型。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模型颇有微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后进的模型研究者们误以为五个阶段的顺序是固定的,而且每个哀伤中的人都会经历全部的5个阶段 。

    图源:PSYCOM(鹿鸣心理汉化)

    实际上,库伯勒-罗斯本人在后来的研究中曾经提到,模型中的几个阶段的顺序并不一定是线性的,以及一些人可能并不会经历所有的哀伤阶段——他们可能只会经历其中的一种、两种,或是三种阶段。只是跟这几种情况比起来,处于哀伤中的人更常见的情况是顺次历经下述五个阶段:

    1. 否认

    否认能在最初阶段帮助你应对劫难。你可能会认为人生太难了,无常来得毫无道理、没有意义、无法承受,于是开始否认那些消息,并由此渐渐变得麻木。在这一阶段,不知道该怎样于这种情况下继续以后的日子是很正常的——你处于震惊之中,因为从前你所熟悉的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

    如果确诊了某种致命的疾病,你可能会认为是不是哪里弄错了——也许是检测过程出了问题——有人把你的检测样本和其他人的弄混了。如果接到亲人去世的噩耗,你或许执着于渺茫的希望是他们搞错了人。在否认阶段,你活在自己“偏好的(preferable)”而非实际的现实中(actual reality)。

    事实上,否认和震惊有助于人们应对和度过哀伤事件。否认可以帮助缓和哀伤情绪。我们不是完全被哀伤压垮,而是否认它,拒不接受它,并对一次性如排山倒海向我们袭来的重压进行闪避。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身体自然的防御机制在说:“嘿,我一次只能承受这么多。”一旦否认和震惊开始消退,愈合过程就开始了。在这时候,那些你曾经压抑的感觉就会慢慢浮出水面。

    2. 愤怒

    一旦你开始重新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中,而不是“偏好的”现实中,愤怒可能就会开始显现。在这一阶段,最为典型的态度包括“为什么会是我?”和“命运太不公平!”。你可能会将造成哀伤的一切归咎于他人,也可能会把你的愤怒转向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你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研究人员和心理健康专家一致认为,这种愤怒是疗愈哀伤的必经阶段。真正感受愤怒是很重要的。他们认为,即使个体看起来像是处在一个无止境的愤怒循环中,但其实最终它会消散——你越真切地去感受愤怒,它消散得越快,你也会越快地从哀伤中走出来。

    压抑愤怒的情绪不利于健康——它是一种自然的反应——甚至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反应。经历哀伤事件时,你可能会感到与现实脱轨,不再有脚踏实地的感觉。生活变得岌岌可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此时,愤怒便成为了你与现实联系的纽带——它能让你找回活着的感觉。

    3. 妥协/讨价还价

    当坏事发生后,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曾试图和老天爷做交易?比如:“老天啊,如果外婆能平安康复,我往后一定日行一善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再也不跟她发脾气”;又比如,噩耗连连下,一月底冲上热搜、至今阅读量已过5亿的“可以重启2020吗”超话。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虚妄的期待。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让自己相信,通过某种形式的谈判妥协可以避免哀伤事件的发生——如果你改变这个,我就会改变那个——我们是如此迫切地想要让生活回到哀伤事件之前的样子,乃至为了使其回复原样愿意做出重大的改变或牺牲。

    讨价还价通常还伴随着内疚。这时候你会经受无休止的“如果……会怎样”——“如果我早一点提醒她去医院检查会怎么样——那她就不会耽误治疗、病重不治了。”“如果我两个月前就像一开始想的那样舍得花钱多买些口罩就好了——我本可以给他们更好的防护的”……

    4. 抑郁

    抑郁是哀伤最为人所知的一种形式。事实上,提到哀伤,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就会把它和抑郁联系起来——因为它是一种即刻“可见”的情绪。它显现出的是一种空洞感——当我们意识到在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中,某个人或某种景况已经一去不返、再也无法挽回时的无力与空洞。

    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逃避生活,感到麻木,每天像是活在一片迷雾中,不想从床上起来。去面对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实在太难太难了。你或许会不想和其他人待在一起,也不想和别人说话,感到一种无以言喻的绝望,甚至产生有自杀的想法——想着“继续下去有什么意义?”

    5. 接受

    库伯勒-罗斯认为哀伤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接受。在这里,接受并不意味着“事已至此也是可以的”,而是“事已至此,但我可以的”。在这个阶段,你的情绪可能会开始稳定下来。你重新进入现实。你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新的现实是,逝去的人永远不会回来了——或者你将因为这场疾病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而你对此表示可以接受。

    这件事的确很糟糕,但却是你可以忍受的。毫无疑问地,这是一个适应与再适应的时期。你会有感觉好的时候,也会有坏的时候,然后又有好的时候。处于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再有另一个糟糕的时候——你无法控制哀伤的时候。然而,这一阶段,好的时候往往多于坏的时候。

    在接受阶段,你可能会走出自己的迷雾,重新开始与外界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可能建立、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你明白你所失去的是无法被还原的,但你会继续生活、成长,适应新的现实。

    哀伤的疗愈

    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是疗愈哀伤最常见的方法。前者可能涉及到的药物包括镇静剂、安眠药、抗抑郁剂或抗焦虑药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医生对药物治疗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药物会阻碍哀伤过程的自然疗愈。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医生给你开了抗焦虑的药或是镇静类药物,那么你就无法真正完整地经历哀伤——服药会压制与削弱哀伤效应,潜在的风险是这可能会干扰你的哀伤进程,最终造成你迟迟无法到达接受现实的阶段。

    相比之下,心理咨询是一种更可靠的处理哀伤的方法。互助小组、团体咨询或个人咨询都可以帮助你解决未及消化的哀伤。当一个人社会功能出现了问题,有时只需要一些心理支持就能回到正轨。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因为哀伤事件而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抑郁、焦虑而状况频出,或连续两周以上存在去现实感、生命无意义感,那么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会是一个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补充阅读:

    1.伯恩(2018). 焦虑症与恐惧症手册(邹枝玲, 程黎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Gregory, C.(2019, Apr 11). Five stages of grief. Psyco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om.net/depression.central.grief.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否认、愤怒、妥协、抑郁,然后接受 | 致我们所经历过的哀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kc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