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曲阜师范大学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浅析嵇康之死的缘由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浅析嵇康之死的缘由

作者: 菜菜子iiii | 来源:发表于2020-08-20 20:23 被阅读0次

2017级文学院秦悦茗

宗白华先生曾写过这样的一段文字:“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故、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诚然,魏晋时期是极其富有传奇性色彩的时代,涌现出了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名士人物,“魏晋风度”和“魏晋风骨”等特有现象也为之产生。而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他的传奇故事和诗歌作品被人们传咏,甚称得上是竹林七贤中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嵇康传奇的一生中, 嵇廉之死的原因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对于嵇康之死,一个较为著观的说法是嵇康娶了曹姬为妻。而曹姬正是曹林的女儿、曹操的外孙女。曹姬的叔叔们之中有做过皇帝的曹丕,有才华横溢的曹植,家族的财力物力非常强大。想必嵇康身上肯定有超脱非凡的魄力和品格,否则曹姬不会选择嵇康毅然地下嫁嵇家。如此以来,嵇康娶了曹姬为妻,间接性地相当于与曹氏家族交好,而与司马氏集团为敌。为了除掉潜在的政治隐患,司马昭才对嵇康痛下杀手。其实这种说法过于牵强。在西晋初期,当时的“魏禅于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为何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只将嵇康进行秋后问斩呢?换言之,为何司马昭只下令诛杀嵇康一人而未对其妻曹姬及其母族进行满门抄斩呢?很显然,嵇康之死还存在着更深层面的原因。

一方面,嵇康自身的性格品行间接地致使了嵇康的结局是以斩首示众而收尾。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之一,很好地践行了魏晋风度的核心内涵。 在行为方面,他坚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做法,不与世俗之中的谄媚权贵之人同流合污,而是在自然景观的山水之间流连志返。值得注意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兼备这种品质,那么为何唯独嵇康成为七贤之首呢?倘若换个角度来看,人们不由地会发现嵇康不仅在行为方面“越名教而任自然”,而且还在言论方面坚持“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主张,这一论点与竹林七贤其他人的思想相比,明显地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因此,正是因为嵇康身上具有“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品行,才让他存有“好善暗人”以及“才多识寡”的性格缺陷,这也为他直接招来杀身之祸。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考虑,而名士采取“杀鸡儆猴”的做法直接地致使了嵇康之死。当时的西晋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太平统一的年代,虽然这比不上隋唐大一统的繁盛状况,但足以胜过三国时期对战乱纷飞的年代。司马昭受钟会小人的谗言构陷影响,出于对西晋王朝统治稳定的考虑,决然地下令斩首嵇康。为何司马氏集团不杀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却只杀嵇康一人呢?其实,司马昭能够容忍向秀的隐逸之风度,能容忍阮籍的悖礼之态度,但决不能容忍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态行为。而小人钟会的谗言构陷和吕氏兄弟家交纠纷事件则直接成为嵇来之死的导火索。在小人钟会的添油加醋和火上浇油的一系列操作之下,嵇康这个谦谦君子的形象在司马昭心中已经大打折扣。他被陷害成“言论放肆,诋毁经典,诽谤圣人,不尊名教礼法”之人。

总而言之,司马昭怒杀嵇康绝不是只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那么简单,而是他想借杀名士之首的生命而扼制众多名士不满朝廷统治的邪风之气,从而更好地加强西晋王朝的统治,巩固封建社会的稳定。纵然司马昭在多年以后回忆起嵇康之死这件事之时,叹息道不该杀嵇康,但是在当时他决定斩首嵇康之时,他的心境一定存有巩周固西晋政权的需要。其实这一点,嵇康这个局内人已经看的很清楚了:“吾死并非蒙冤,乃是吾命所存。吾命不亡,期廷不宁;吾命既灭,朝廷可以高枕无忧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浅析嵇康之死的缘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pe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