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㈠忆嵇康
今闻广陵散, 竹林道七贤;
谯郡嵇叔夜, 阐乐释音旋。
非君薄周孔, 名教出自然;
鼓琴论庄老, 打铁辩三玄。
炉火烧禁锢, 钢锤煅悠闲;
孤傲鄙权贵, 绝交山巨源。
不屈遭人忌, 慷慨登戮坛;
豪情随风逝, 神曲何复传。
今闻:这里指今天听到有人在议论。
广陵散: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嵇康尤爱。但琴谱已经失传。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谯郡:今河南商丘县南,嵇康家乡,在魏晋时的谯郡是今安徽宿县西南。嵇康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家族本姓奚,后改姓嵇。所以嵇康的家乡实际在安徽宿县。
嵇叔夜:嵇康字叔夜。
阐乐:讲述声乐,指的是嵇康所写的《声无哀乐论》。
释音旋:释解音律的智慧和勇气,这里所指嵇康所写的《明胆论》。
非君薄周孔:所指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主张,本意是指非难商汤、周武王,薄视周公孔子。君所指君王。
名教出自然:所指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和上一句所对应。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前后两句指出嵇康的摆脱约束的道家观点。
打铁:嵇康不走仕途,厌恶强权,曾隐居做过铁匠。
三玄: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禁锢:束缚、礼数限制。
山巨源:指嵇康朋友,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山涛向朝廷推荐嵇康做官时,他毅然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屈:不向权贵低头。
遭人忌:这里的人特指之陷害嵇康的钟会。钟会曾想结交嵇康,但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神曲何复传:所指嵇康受刑时所叹“嵇康死,广陵散绝矣。”悲叹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了。

㈡读李渔《觉后禅》感悟
春袭金陵芥子园,笠翁情泄肉蒲团;
云倾雨落帘中影,媾罢方知觉后禅!
薄幸多负佳人意,红烛岂晓五更寒;
衰颜离恨乱如雪,罪在潘驴邓小闲!
书籍简介:《肉蒲团》,古代章回体艳情小说,李渔著。该书又名《觉后禅》、《循环报》。分《春》、《夏》、《秋》、《冬》四卷,每卷五回共二十回。著于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随后屡遭禁毁,但仍有私刻本。1705年(日本宝永二年)《肉蒲团》传入日本,广泛流传,现今存世最完整的抄本存于日本东京大学。
内容简介:书中所讲,未央生自恃才情,以天下第一才子娶天下第一位佳人自许,但不好功名,唯好“女色为性命”,布袋和尚劝他“割除爱欲,遁入空门,修成正果”,岳父铁扉道人要他做个方正之士,但无效果。未央生以游学为名,前往京城猎艳,一日在郊外遇一侠盗赛昆仑,两人同拜兄弟,天际真人用狗肾嵌入未央生的“人阳”,使得其“魁梧奇伟,果然改观”,并托请赛昆仑为之寻访标致妇人,先后与权老实之妻艳芳、轩轩子之妻香云、卧云生之妻瑞珠、倚云生之妻瑞玉等美人偷情。
权老实得知妻子被奸,决心复仇,他以长工之名进入未央生岳父之第府,勾引上未央生之妻玉香,后来玉香怀孕。权老实带着玉香和丫环私奔,最后将二女卖进妓院。权老实自知罪孽,最后出家,拜布袋和尚为师。玉香后被倚云生、卧云生、轩轩子侮辱。后来未央生去妓院找到玉香,妻子认出嫖客竟是自己的丈夫,当夜悬梁自尽。未央生被痛打一顿,醒来大彻大悟,最后亦出家,削发为僧,与权老实同拜布袋和尚为师。《肉蒲团》最后一句话曰:“总是开天辟地的圣人多事,不该生女子设钱财,把人限到这地步”。
作者简介: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江苏雉皋(今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闲情偶寄》等戏曲理论书籍。
作品点评:《肉蒲团》作者宣示了他的以“女色”为人生极乐的“享乐主义”的观点,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作者描绘的一幅“大春宫”。这个春宫世界是个情欲世界,书中男女皆为情欲所驱使。在作者构筑的这个春宫世界里,没有权势的作用,也没有金钱的关系,有的只是男女双方才貌的互相吸引和个人满足的强烈要求,这和《金瓶梅》不同。在《金瓶梅》中,西门庆与所有和他有过同房的女性不管是他的妻妾,还是丫环、仆妇、外室、妓女等,都与权势或金钱相联系,双方是占有者和被占有者的关系。而《肉蒲团》中则相对简单,只是互相占有的关系。
无疑《肉蒲团》作者所描写的是一种不符合生活“真实”的假想世界,正因如此,所以说,这部小说只是一幅春宫图而已,不及《红楼梦》之万一,与《金瓶梅》也无法比拟。
李渔以他特有的幽默诠释了《肉蒲团》这部作品,其中隐含一个有趣的悖论。书中结尾一切成空,主人公未央生遁入空门,所有与他有关联的女子最终也都哀怨如飞雪……
文学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明人之小说》中写道:“惟《肉蒲团》意想颇似李渔,较为出类而已……”

㈢论华子鱼
管宁视金如土, 华歆见贵奉迎;
同窗割席分坐, 兄弟断义绝情。
子鱼救人急难, 景兴爱慕虚荣;
孰是孰非难断, 不可一语相评。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宁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著有《氏姓论》。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曹丕即王位,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相国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曾被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师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三国时的管宁(字幼安,管仲之后)和华歆(字子鱼)年轻时是好友。一次两人在菜园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继续锄草视金子为泥土,继续除草;华歆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
又有一次,两人同在一间书房读书,并同坐在一张草席。这时,有一位有权势高官乘坐一华丽车辇路过街前,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似听非听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相望。
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两半,对华歆说:“汝已非我之友!”。
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这两件事已知晓华歆热衷权势与钱财,管宁以此为耻,“割席”以示决裂。
后来华歆终为曹魏上卿,一日与王朗(字景兴)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要求依附他们一道避难,华歆深感为难。
王朗说:“现在形势不紧,与此人同行又有何不可?”华歆只得赞同。
少时,贼兵追到,王朗却要把那依附之人丢弃。华歆却说:“先前我不愿意带此人,怕贼兵追来累及我们。然现在我们已经带上了此人,怎可因急难而抛弃人家呢?”于是坚持照旧带着那人。
以此事来看华歆与王朗两人品质优劣,可见分晓。
王朗假做好人以获虚誉,一旦事急就不顾他人死活,前后对照,虚伪的嘴脸昭然若揭;然华歆先前考虑到危险,有所犹豫,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担责任,这正是君子的作为。
前一则中的华歆与这则中的华歆看似抵牾矛盾,实则反映人性的复杂性。
今写此诗虽文字见拙但其意却令人深思……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笔名禾子尼,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一百二十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十二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各类书籍共计编著五百余册,并全部出版发行。更多详细资料请看冯志亮的百度百科,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