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经历了某种疑似自我实现以后,我想跑去找荣格聊聊,就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结果在离荣格的书不远的地方看到这本书。我一看,“大我”这个词直击重点,把我感觉到的全概括了起来,于是翻了两页,觉得它正能解释我究竟经历了什么,就把它借走了。
我现在才发现,《万物简史》不是讲物理的,而是关于全人心理学的。难怪肯.威尔伯这个名字那么眼熟。他向各种灵修流派汲取精华,经过自己的体会以后提出了这一理论体系,这在多数理论割裂身心、重视科学、忽视整体性的西方着实不易。而且他还在大众面前保持了真诚,这位真的是大佬。
我很能赞同威尔伯关于世界精神与个人潜能的观点,他的四大象限理论也让我耳目一新,以及"前"与“超”的谬误也给我提了个醒。他认为,世间所有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全子,都有发展神性的可能,就连一块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在朝完美的结构发展,只不过无机物的意识水平最低。而且我也需要避免谬误,既不能盲目排除理性以外的所有事物,把真正的高峰体验看成是非理性的、低级的、狂乱的,也不能把所有理性以外的东西都当成高峰体验。
此外,作者提出,真正的健康并不只有身心健康,还要有灵性健康,对更高的意识层次保持追求,而保持这种追求的关键便是开放性。作者也强调,只有三种健康都完善的人,才是真正的全人。即使有些艺术家灵性健康达标了,但他们如果身心不健康,是会让他们不得不转移注意力去应付这些问题,干扰他们创作的。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来看,即使金字塔顶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如果金字塔底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渴望是会干扰人追求更高境界的。
而且作者也认为,即使一个人的神性得到了实现,但他也不能忽视兽性。人不可能完全成为神,必须同时具备物质性、动物性、人性、神性。这也成功地打了我的脸。我还以为世界精神如此提拔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自身也成为世界精神去帮助别人。
作者去采访海灵格,海灵格认为世界精神,或者道,或者上帝,是没有道德和良心的,只是按它自己的法则发展。在这里我和他的观点不一样,我觉得世界精神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可能是我too young too simple了吧。不过海灵格保持“无我”和“无为”,去让咨询者自己体会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法很有意思。
第四部分的第一章,是对现在的我最有用的部分。作者说,为了某种事业不顾身体地工作,不是真正的忘我,而是身心不健康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身体会有较强的觉察能力,从而使自己避免疲乏状态。我经常为了其他什么事情,不顾自己身体的反应,这样下去绝对是不利于我的可持续成长的。
此外,我现在也正面临着“约拿情结”的困境。约拿是一个普通人,却被上帝赋予了使命,他却害怕地放弃了自己的使命,从而使自己得不到提升。我也质疑自己究竟能不能走上自己的道路,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既然人是有无限潜能的,我就应该相信自己,不必害怕崇高的事物,走上成长之路。既认识到内在神圣的可能性,也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局限性。“约拿情结”的概念是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里提出的,原文肯定比我表达得更好,挺推荐大家去看看的。
作者也在第二部分的第五章指出,要让的灵性健康得以提升,就要保持开放的心灵,还要真诚地对待自己,这两点我也深有体会,这也是通往艺术的道路。
虽然许金声老师真的很厉害,他很早就开始从国外引进心理学,还主持着“全人心理学网”,但他写的诗,我有点不敢恭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