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一个小宝宝离开母体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妈妈的怀里静静的观察这个世界。当他六个月的时候,就变得活泼好动,充满探险的精神,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心时会咿咿呀呀的轻唱出声,心情不好时,也能够用自己的抗议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他带着永无止尽的好奇心,无时无刻都在实验和探索!“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三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我们更应该要看懂生命,给予他们丰富多元的感官学习,顺序生命生长规律,满足生命需求,孩子才会茁壮成长,而且会长的非常好。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他们在各个阶段都可以顺利发展,希望他们在每个方面都出类拔萃!如果有一把能够在各个阶段打开孩子生命成长之门的钥匙那该多好,学完教保师课程之后,我更加确定,那把钥匙就是正确的感觉统合观念。
记得在以往的测评师培训中,王臻惠老师也教诲我们,身为测评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厚度。一杯水如果很深,七分满怎么摇晃都不会溅出来,而一盆水面积很大,水却很浅,随便摇一摇就会水花四溅,因为太浅,稍微一个动静就水会花四溅,很容易起涟漪。没有大风浪大海都是很平的,可是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强大的力量,坐船在海上航行,该晕船的还是会晕船,(晕船和自身的感统状态有关系),海之所以可以海纳百川,是因为他拥有足够的生命厚度和深度、强度以及宽广度。
我们每个人的感统状态都不一样,所以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大都不尽相同,修为尚浅的人也许会因为别人的夸奖沾沾自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一定生命厚度和强度的人不会因为别人说他笨而难过的几天睡不着觉。走自己的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因为当感觉系统有一定的基础和成熟度的时候,就可以拥有一团正气、很定,可以很稳很安心的做自己,对外界的刺激就不会有太多的起伏。
秋高气爽清风拂面,阳光正好,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似曾相识的一个户外公园开启了一天愉悦的感觉统合拓展训练,各队成员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在大家高度配合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动作。
记得儿子刚出生时发出了洪亮的哭声,接他出生的大夫说:这小子脾气不小啊。那一刻忘记了所有孕期的辛苦,欣喜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
初见儿子,先仔细检查了他的鼻子,老实说有点失望,因为长在我脸上的鼻子一直是我的骄傲,到儿子那里却是扁扁的没长开,怎么就没遗传自己的优点呢!月子里儿子满头满脸的湿疹,吃了就拉,虽然如此,儿子满月时还是长了三斤肉,因为正常的发育,我们就这么心安理得的观望着儿子的成长。
学完教保师课程之后才明白,因为心肺能力发展未达标,所以儿子面黄有疹子,循环代谢慢,又因为孕期能量不足,鼻子扁扁没明显鼻梁轮廓,后边的新生儿踏步反射动作没有出现,当然所有敏感期发生皆姗姗来迟或没出现,造成很多能力没有被形成,以前不懂,觉得孩子长长就好了,事实上不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
成长敏感期与感觉统合是一体的两面,因为内在神经系统的发展需要,生命会在某个时期重复某种行为,满足之后便会形成某种能力,所以敏感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三翻六坐七爬,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爬行这些都是生命本能。因为感觉统合发展落后,儿子的爬行敏感期姗姗来迟至1岁,便动作不标准的匆匆爬行一个月就会走路了,致使他现在全身总是大片用力,各种不协调。所以当孩子的爬行敏感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洁癖或某些不安全因素不让孩子爬行,因为爬行是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次的负重训练,当身体遇到较强烈的双侧肢体刺激,这个刺激能够促进大脑皮层中心沟的形成,并促成大脑双侧功能区的分化完成,如此,脑部各功能区才能专责化,身体才会因此得到更清晰的指令,身体传给大脑的信息才能更准确有效的被解读。
例如:在孩子1岁左右开始明显出现的空间敏感期,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曾经感受过1岁左右的萌娃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东西、玩躲猫猫、搭好的积木被稚嫩的小手推倒而发出咯咯的笑声、总是不走寻常路的哪里蹊跷往哪里爬、走、跳等。家长往往应接不暇,和自己的体力赛跑,能量不足的家长往往觉得这一时期的萌娃比较难带。记得那个时期,我总是汗颜儿子的“破坏能力”,一边拍照取证一边发朋友圈吐槽,边接受朋友们肆意的点赞。这里要提醒家长要看懂孩子的行为,这种探索和感知空间的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许多的能力,如果没有被满足可能会影响孩子在不同空间的探索或适应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平面与立体转换、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做事的条理性、处事的轻重缓急等方面的能力可能比较薄弱。
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说过“可怕的两岁”这一说法,意思是一到了两岁左右,原本温顺乖巧的萌娃就会变得特别难缠,经常无理取闹、乱发脾气。爸爸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常常会乱了阵脚,很难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如果更加了解宝宝,就会知道他们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们在成长。这一时期儿子总是喜欢自己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否则统统都要重来。坐电梯他要按亮楼层数字,如果我忘记手快先按,孩子的脸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直到重新再来一次;回到家开关灯也变成了他的专属职责,否则重来;喜欢把他的玩具一排排摆列整齐,记得一次他的好朋友去家里玩,把他的玩具搞的乱七八糟,他撕心裂肺的哭闹我至今记忆犹新。看得懂孩子的妈妈明白,这些表现是因为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出现了!
秩序敏感期被称为生命中的第一个叛逆期,主要表现有:必须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否则重来;物归原处或保持原状,否则重来;有物权意识,捍卫物主权利;不允许转换或转让所属权;追求完整或不得破损;讲究程序或顺序。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就是这样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做事,常常说“不”。因为这个敏感期有非常重要的内在能力要建构,需要外界事物给予相应的对照和重复的印证才能形成。所以孩子喜欢自己做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如果秩序敏感期被破坏,生命发展程序就会遭到破坏,各种能力就没能被开发出来,孩子的大脑对某些新信息的处理会显得很迷乱,从外表上看到的就是孩子乱无章法的行为能力。如果成长过程中没有再出现弥补的机会,这种散乱无章的现象会持续到成人以后,孩子将来能否具备未来组织计划能力、纵观全局的能力,跟“可怕的两岁”有没有被顺应生命成长需求被满足有一定的关系。
当敏感期到来时,是可遇不可求非常可喜的事,因为孩子的内心在呐喊:我要长大。这时我们只要顺应生命成长规律,给予爱和尊重,充足的营养和睡眠,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那么孩子一定会长成生命最美好的样子。
三岁之前是孩子大脑发育最重要、也是最快速的阶段。生命头三年的发展对人一生各项能力和整体发展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三岁前对孩子进行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是一举多得的生命投资,想要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则需要从完善生命基础条件开始,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感统能力,才是实实在在长在孩子身上的能力,且长久有效。
人之初,性本善。在教保师开训前言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解释,初:可以追溯到胚胎正在形成的过程,甚至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善:完好、美好之意,生命本来就具备自我完善的本能,只要提供营养、规律作息、愉悦的心情、适量运动,生命自然会长好,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