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寒鸦,因为我的翅膀已经萎缩,因此,对我来说不存在高空和远方。我迷茫困惑的在人们中间跳来跳去。他们非常怀疑的打量我。我是灰色的,像灰烬。一只渴望在石头之间藏身的寒鸦。 ——卡夫卡 《卡夫卡随笔》
寒鸦,是卡夫卡很恰当的写照。
1.灵魂使者——卡夫卡
今天我就是想说说卡夫卡,其实我就是想说:“每个人的灵魂里都住着一个卡夫卡。”是的,你千万别不信,就在你的内心深处,灵魂最隐秘之处藏着一个卡夫卡。
我想我得有多自虐,竟然把卡夫卡的《城堡》看完。《城堡》冗长极了,啰嗦极了,但那种悬疑实在比较高明,文笔的细腻心理描写堪称一流,人物描写正好是我喜欢的,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学习他的笔法会很有趣。
笼子在找寻鸟儿长篇小说《城堡》应该算是卡夫卡的遗作,典型的的卡夫卡特色,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小说主人翁K 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从一开始我就一直担心他是个假冒的,担心他被人拆穿,担心他被城堡里的人大卸八块。
而城堡就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K一次次靠近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K遇到重重阻挠,阴差阳错地K竟然还有艳遇,还有两个号称他的助手,像双胞胎一样奇奇怪怪俩兄弟的存在。其实只有他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斗争周旋,但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进入城堡,一个没有结局的大结局。莫名其妙地,故事就戛然而止。
所以我一直怀疑卡夫卡是不是根本还没来得及写完它,因为他离世时才41岁。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18岁进布拉格大学,后来成了一个保险公司职员,1924年离世,死于肺病。 也有人说他是捷克人,因为当时还没有捷克这个国家,而是属于奥匈帝国,是当时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家,它包括后来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个波兰、半个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也属于奥匈帝国。
他的文字是这样的,每一句都散发着浓浓的离怨。每一句都扣击你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是一个灵魂的使者,来世间游走一番,留下了一些痕迹。
卡夫卡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就是我的目标。——卡夫卡
我触及什么,什么就破碎。 服丧之年已经过去, 鸟儿翅膀耷拉下垂。 月亮裸露在清冷的夜里, 杏和橄榄树早已透熟。 ——卡夫卡
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卡夫卡
2.表现主义先驱——卡夫卡
卡夫卡的一生很短暂,和他的文字一样富有表现主义色彩,他一次次订婚一次次逃离,一次也没有结成。从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极为颓丧,不能入世。但对于写作,他是真正热爱的。真正的热爱,必是发自内心的,必是快乐的,对于卡夫卡就是如此。有人说卡夫卡写作是无意识的,那似乎夸张了些,卡夫卡热爱写作,他便默默写了很多东西。这就是热爱的真实状态,默默地自我表达,内心溢出来的情感疏解化成文字,成就一段传奇。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卡夫卡 《失踪者》
卡夫卡的文字很轻巧,就像是一个孩子自顾自的信手涂鸦,自得其乐,特别是《城堡》,他写得很快乐,描绘着每件事,每个人,每个场景。雪橇之行、村长家、酒吧......处处写得让人惊叹万分,惊叹于他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表现主义者的文字细腻到发丝,表现主义者的自我膨胀。
我想只有卡夫卡他自己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想要写什么。他的文字给我印象是一种纯粹,一种孤独,夜要静就要静得完全,唯恐静得不够纯粹,夜要黑也要黑得完完整整,只怕黑得不够透,黑得不伦不类。
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卡夫卡 《午夜的沉默》
在这里,写作就是信仰。那是一个美好而永恒的东西。卡夫卡给我营造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幽灵,提了灯在黑暗的雪地里飘来荡去;一个使者,在风雪中寻找着什么。——这就是卡夫卡给我营造的城堡印象。如同电影里影影绰绰的光影魔术。
表现主义,有人称之为“掘心式”的写作方式,把内心用文字凿成一个个艺术品呈现出来。带着隐喻,带着忧伤,把挣扎和矛盾全部呈现出来。
卡夫卡在弥留之际,要求朋友将他的书稿全部烧掉,不知道当时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的朋友并没有按他说的做,这些书稿最终留下来,公布于世。所以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变形记3.变形人——卡夫卡
当年读他的《变形记》,还是饶有兴趣的。应该还是学生吧,书单里有它,看着有趣就拿来一读,不长很快就读完了。读罢就丢在一边,有点不知所云。之后年长些再读,似乎明白了许多。主人公萨姆沙在是旅行推销员(和卡夫卡的保险推销员有点像呵)。萨姆沙长年奔波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这时的萨姆沙在家中还是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清晨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这就是变形记得开篇。变成甲虫的萨姆沙丧失了劳动力,寡情的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露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父亲恶狠狠地对待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终孤独地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笔触独特,还有什么比人变甲虫更加荒诞,更加不可思议的事呢。卡夫卡运用象征手法自如,隐喻、那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情薄如纸,淡如水。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如蝼蚁,活得没有尊严没有保障,活得无可奈何。人人对金钱顶礼膜拜,唯利是图,对真情却不屑一顾,人之弱小就被挤压到变形,变成甲虫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卡夫卡绝对是细节描写的高手,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人性的恶表现出来,也可以把人的无能为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甲虫卡夫卡拖着人的影子艰难的苟活着,被厌弃被孤立,可是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爱。其实卡夫卡的爱很简单。
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卡夫卡
看卡夫卡的照片,他的忧郁气质让我想起《海上钢琴师》那个被遗弃在船上被唤做1990的天才钢琴师。
优雅的忧郁气质读卡夫卡的文字还会让我想起诗人顾城,他们都拥有让我着迷的文字。永远做一个任性的孩子。这篇《人人都爱卡夫卡》我写了很久,昨天发布了一下又觉得不满意,撤回来重新改。用心读一本书,用心写一个人,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更是如此,或许哪天我会用心写写顾城。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at it stops.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卡夫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