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548172/f3944dbdc7c23720.jpg)
这几天,一位老友找到了我。
聊起她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这才刚开学就让她产生了入学焦虑。留言中她告诉我,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教,包括自己带着孩子学习的识字量就有1500字左右,但是现在才刚开学老师就在向她反馈,孩子目前的理解能力还有待加强。
理解能力有待加强,这是怎么回事。是孩子上课听不懂,还是审题不明白?不是已经认识一千多个字了吗?理解能力还要如何去加强呢?
我乍一看1500个字,幼儿园就要认那么多字了吗,这数字是个什么概念?
回想一下我上幼儿园,那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只记得一些依稀的画面,但具体学了什么,老师是怎么教的是真的记不全了。
由于本人小学时就读于示范军警校,是从三年级开始步入一个军事化的管理。所以,我清楚的记得,小学1-2年级学起来都很轻松。三年级以后就是一个分水岭,有些学习好的孩子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变得成绩一般,但有些孩子则会持续保持状态,甚至会越来越好。
那么产生这种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是孩子在打语言基础时,对一些细节掌握的并不牢固,故而尽管他们认识了不少字,但对于语言理解的能力依然是不同的,这就是图④所阐述的问题。
以下四张配图是我昨天专门去为了解决她的疑惑,我自己先去学习了解后,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我去查了一下幼儿教育规范课程的一个范本,首先确认了她表述的是否是常规教学的内容。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的识字量确实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班就会有一系列认字的汉字启蒙课程,老师会开始逐步引导教育孩子对文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48172/3908ffc4a88550ce.jpg)
其次,就是第二张图的观点,与我多年学习语言的经历来说完全契合。那就是会说,能把话说顺说明白,会识字,认识字,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能理解字面意思。
举个例子,本人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那么入学的新生大多都需要去读一个预科班,这个就和幼儿园的学前班是一个道理。就是先从语言基础开始学起,打好了语言文字的基础,才准予正式步入大学开始学习。
首先就是认字、词汇量,紧接着就是系统的学习辨别词意、词性包括运用。
但就这样系统的去学,很多中国留学生正式入学的第一年依然跟不上,不太听得懂老师在说什么具体内容,基本都是摸鱼来过,一堂课下来,一知半解。前几个月是一定需要靠翻译参考本地同学的纯俄文笔记自己再去下功夫去学习。
这就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就是尽管一句话你会说、你会读,你也会写。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针对性的去辨别词意和词性,那么你依然不能完全的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也无法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举个俄语单词例子:
мук’а面粉м’ука痛苦
两个同样的单词,字母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发音重音标注的位置不同,那么词意就完全不同,它们当然会用在不同的地方。
此时,她才恍然大悟!
一句话能说通顺,也许只是因为听多了,故而产生了语言的惯性,因而可以脱口而出。但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与前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会更难一些。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只需要识字,还需要去纠音并思考。打好语言的基础,才可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48172/146e2a7108cee494.jpg)
朋友圈一发出,第二日累积留言就已达到了一百多条,真心回复不过来,今天来为大家统一解答。
首先,就学习语言来说,以我学习语言超过十年的经验和经历,我个人并不认可单一刻板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单一刻板的学习方式呢?
就是传统的死记硬背。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听力,也可以适当的去学习一些字体的结构,循序渐进的来理解词意,辨别纠音,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学习中来。也就是说,运用一个字词,比背一个字词更有用处。
我个人是一直都不太赞成应试教育的,我的父母亲在学习问题上没有过多干预,他们十分赞成让我自由发挥,所以我就有一套自己实践出来的学习方式。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均有不同的利弊,我认为应试教育学生会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更易失去知识原本的更大价值化。我们原本可通过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创造比考试更突出的一些价值,但目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成绩,就已经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故而在综合能力上就会有所欠缺。
早期留学时语言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从来都不会让自己盯在那里死背单词,背的越快越好,背的越多越好。
我是需要什么单词,我就现学,然后去实际中运用。比如,我今天要去买鸡蛋、牛奶、水果、蔬菜等不同类别的食物,我会提前查好词句,熟读后就开始找机会去现实中运用,从沟通中去学习本地人的语言方式。然后我遇上了什么不会的单词,我赶紧回来查一下,以便于我下一次去使用,如此以往,学习到的东西就得到了循环利用,语言能力也在日复一日得到了提升。运用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实物,更便于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
其实语言之间都是互通的,中文学习同样可以这样。所谓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你已经理解这层含义了,才可将思维内容联结,并组织在一起。
说白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正确合理的思考能力。当你具备了对事物思考和理解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具有这样的逻辑思维,理解力也会跟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48172/6b2ba8d0834ae941.jpg)
也许有人会说,你举个外语的例子,那么学习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本身难易程度就不同啊。那么今天Athena就来举最后一个例子:
以【yi】为准,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看这其中有多少汉字,又存在多少不同的发音,以及不同的词意。
yī:
一、衣、医、伊、依、漪、猗......
yí:
姨、宜、移、疑、咦、遗、夷......
yǐ:
以、尾、已、蚁、椅、乙、倚......
yì:
议、意、易、益、亿、疫,义......
这其中还有许多多音字:
蛇【shé】:1.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吃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
组词:蛇胆
蛇【yí】:1.[委(wēi)蛇]见“{委}”
组词:委蛇
衣【yī】:1.穿在身上遮体御寒的服装
组词:大衣
2.形状、性质、功能像衣的东西
组词:书衣
3.胎盘和胎膜
组词:胞衣
4.(Yī)姓
衣【yì】:穿,拿衣服给人穿。如“解衣衣我”,前一个“衣”读一声,第二个“衣”读四声。
以举一反三的辩证思维,来思考关于幼儿识字、语言表达及辨别发音和词意存在的深远影响。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老友的孩子已识字1500字左右,却依然需要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原因。单是以【yi】为准的生字就有一大堆,这些字由简到难,再由难到多音字的辨识。当然不是要让孩子在现阶段就全部都得认识这些字,但至少他们需要了解发音与发音的不同,词意与词意也有所不同即可,日后是不是就会更省心省力一些呢。
所以,Athena认为,幼儿学龄前识字,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本身他们最佳识字的年龄段就是3-6岁,这符合幼儿的身体发育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走向。
从发音到纠音的过程,再到能够正确表达及复述的这个过程中,父母亲需要做到的时辅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父母有必要在让孩子在培养兴趣的初阶段就慢慢有目标性的去引导幼儿对词音及词意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在幼儿成长的阶段,理当尽早让他们学会理解一句话含义的能力,打好语言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不只是对于现在,对于未来孩子步入小学甚至是初中高中及大学的语言运用及叠加使用中,同样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可见,语言的基础是多么的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