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昨天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首映,本来想去影院看,但有事耽搁,改成了今晚。刘若英是我很喜欢的歌手,喜欢她的歌声,喜欢她的作曲,听说她写过一本书也很美,准备以后买来看看,我对每一位写书的歌手很佩服的,例如,之前就很喜欢伊能静的文笔,我能从她的字里行间读出对生活的满满的爱。我想,刘若英的文笔也一定很棒的,她导演的作品也一定很棒。
晚上六点半,坐在最舒适的影厅,两个小时的静静观看,心情随着剧情的进展起起伏伏,为主人公的故事或忧或喜,直到最后的淡定与泰然。
剧情很俗,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主线是围绕一对异乡漂泊的年轻人展开。十年前,见清和小晓偶然地相识在归乡过年的火车上。两人怀揣着共同的梦想,一起在北京打拼,并开始了一段相聚相离的情感之路。十年后,见清和小晓在飞机上再次偶然重逢,故事以回忆的片段形式推进,最后让我们读出了一个道理:命运似乎是一个轮回。在一次次的偶然下,平行线交叉,再平行,让这个故事始终有“然后”。
我看过豆瓣对该片的感想,很多观众读出了关于感情的珍惜。的确,我也读出了,故事写得很细腻,情感的舒展很自如,见清是一个在北京读大学的青年才俊,小晓是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年轻美女,他们有不同的学历北京,但共同的梦想,共同的乡结,让他们偶然遇见,自然相爱,见清了为了满足小晓的愿望,拼命研发游戏,最终获得了成功,用挣得的第一笔钱买了大房子,他以为这样能满足小晓,谁料小晓还是离开了她 ,故事的最后很遗憾,两个相爱的人没有结合。不过,我看完后,不想评价这个爱情故事,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有它自己的结局,无论是合,还是合,都只有主人公自己不遗憾就行。我认为,每个人的“以后”,我们都难以确定,但,如能把握好每一个“现在”,让我们的“现精彩,再精彩些,那个“以后”,留给我们的遗憾也许会少些。于此,我想从以下角度分享自己的感悟:
给自己的“现在”一个正确的“定位”。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留给我的多是正能量的感动。见清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创业,随着合伙人的离去,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停的研发游戏,致使他获得成功的就是这这些不停的行动,他没有放弃自我的梦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他喜欢的专业事,即使生存那么窘迫苦难,都没有让他改变,随着剧情的推进,我能猜到他最后这样的成功。小晓则和见清完全不一样,她为了留在北京,梦想就是嫁个北京人,这样的爱情带着如此的功利性,将会影响她的择偶观,果真,她的几段恋情是失败而告终。后面,她选择和见清在一起,是在她遭遇失恋的时候,她离开见清也是在见清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不确定她真正的离开原因,但从剧情判断,可以肯定和见清的困境有关,后来,她知道了见清获得了成功,如果她真爱见清,可以选择回啊,不知为何她没有,也许和她对她的“现在”不清楚要做什么有关系吧!
在感情的世界里,如此。在更大的生活里,也是如此啊!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像见清一样,坚定自己的目标,也许就能对自己的每一个“现在”如何去做,有了清晰的认识呢!
给自己的“信念”一个清晰的“定位”。在故事中,“信念”是两位主人公在竞争残酷的北京努力生存的支撑,可是,好遗憾,见清那么努力最终还是失去了小晓,为什么呢?我从头看到尾,发现,见清努力的目标是“为了小晓”,他的世界里多是小晓,这,给小晓造成了太大压力。当然,见清努力的目标,还有一个就是衣锦还乡的时候,可以向众人炫耀。于是,就有空一段插曲,花光了一年工资还不够,冒充大款,宴请同学在豪华饭厅。这样做,我们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一个的努力如果全是为了达成外在目标,那他的那个“自性”就会失衡,整个人格就会变异。
如果,见清能正确界定他的信念 ,也许他的“以后”将会变成他期待的那样呢!我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反省自我的平台,我们的信念,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成长,当自我成长得好了,一切外在的美好,都会随风而知!
总之,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是“珍惜”二字,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让每一个“现在”精彩,再精彩些吧!
(写于2018年4月29日晚22:19.两个月没去影院看电影了,匆匆记下一点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