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
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物态也炎凉。
——清 蔡淳《金银花》
寓意:左右逢源
她是名门之后,也是罪臣之后;她是一代才女,也是一代权臣。
她身份卑微,却砥砺上进,终于一朝逆袭成功,荣耀加身。成功后的她却因得意忘形而受到“黥面”之辱,她收敛了自己的光芒,掩藏了自己的心事,从此一心辅佐君王。
她诗名远播,才华横溢,能够“称量天下士”,号称中宗时期的诗坛领袖;她权倾朝野,风光无限,人称“巾帼宰相”;她也曾放浪形骸,放飞自我,同时周旋于四兄弟之间。
一时的失察让她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落得惨死刀下的下场,但这并不影响弑她的君主对她才华的欣赏,为她整理了所有的诗作编集成册、流传于世。
她被同时期的文人赞赏有加,也被后世的文人唾弃鄙视。
她,就是大唐第一女秘书、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1.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也是著名的诗人。
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后的诏书而获罪,上官仪和儿子上官灵芝被杀,家族籍没,当时年仅一岁的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一起没入掖廷为奴。
郑氏是个聪明且有远见的女人,她并没有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一落千丈而放松对女儿的培养。
她还记得怀着上官婉儿的时候做的那个梦,当时解梦人告诉她腹中的胎儿将来有“称量天下士”的才能。
她欣喜异常,满心憧憬着腹中的孩子将来能够飞黄腾达,光耀门楣。谁知一朝分娩,腹内胎儿竟成了女儿身,她心里别提有多失落了。
她强忍失望,对着襁褓中的上官婉儿问道:“孩子,你真的有经世之才吗?”
失望归失望,她还是希翼着这个孩子日后会有番大作为,同时代的武则天不也是女人吗,不照样高坐明堂、权倾朝野吗?!
因此尽管身处掖廷,她依然严格督导女儿研习诗词,广涉文史,明习吏事,期望着女儿有朝一日能大放异彩,直上重霄。
上官婉儿聪颖好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掖廷乃至整个后宫都久负盛名。
武则天听说了以后,便把她招进宫里,当场出题命她作诗。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武则天一看诗句对仗工整,立意精巧,词藻绚烂,加上一手灵动娟秀的小楷字,顿时对上官婉儿欣赏不已,立刻下令去掉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上官婉儿由此步入了政坛。
上官婉儿聪慧过人,加之又善于察言观色,进退有度,很快便成了武则天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朝廷大小军政要务的诏书多半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因此她又被称为“内舍人”,一时风头无二。
从上官婉儿的成功逆袭可以看出,机会只会垂青于有准备且懂得把握的人。
人们很多时候都在哀叹于自己生不逢时或时运不济,可身世悲惨如上官婉儿,她依然勤奋努力,拼命向上,最终引来了武则天的垂青,从此平步青云,权倾一时,时称“巾帼宰相”。
2.
人们常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上官婉儿就曾经犯了很严重的过错,差点性命难保。
《控鹤府秘史》记载:武则天对上官婉儿非常信任,让其自由出入内宫,且和男宠张昌宗厮混之时从不避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正值豆蔻年华,时常眼见这些春宫图在面前上演,哪有春心不荡漾之理,再加上张昌宗长得如妖孽般俊美无匹,一时竟对他动了心。
那张昌宗本也对上官婉儿有意,二人眉来眼去,很快便勾搭成奸了。
一日二人正耳鬓厮磨之际,正巧被武则天给撞上了,武则天大怒道:“汝敢近我禁脔(男宠),罪当处死!”拔出金刀便刺向上官婉儿,当即割伤了她的额头。
上官婉儿吓得魂不附体,慌忙跪在地上连声求饶,张昌宗更是替她百般求情,武则天虽然震怒,但也爱惜上官婉儿的才华,并不想真的杀了她,只是痛斥一番后就赦免了。
上官婉儿虽免于一死,但额头上的疤痕却永久的留下了。上官婉儿爱惜自己的容貌,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没想到却因此显得更加娇媚艳丽。
宫女们见了皆以为美,纷纷效仿,这种红梅妆很快就流传开来,成了唐朝女性特有的时尚美妆。
关于红梅妆的来历还有另外的说法,上官婉儿对武则天有所不满,私自篡改了诏书,触怒了武则天,因此被武则天处以“黥面”之刑。
不管哪种说法,上官婉儿确实曾因为犯下过错而被武则天处了这种刑罚,可见人不管出身如何,一旦顺风顺水或处于高位久了,就容易忘记过去、得意忘形起来。
这件事情过后,上官婉儿对武则天更加恭敬顺从,曲意奉承,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中,对日常事务处理愈发得心应手。武则天见她已知悔改,对她愈加信任,将重要诏书都交由她撰写,还让她参与朝政事务,使得上官婉儿的羽翼日渐丰满,权势日益扩大,人称“巾帼宰相”。
上官婉儿能够及时吸取教训,认清形势,委曲求全,在武则天面前摆出一副心无旁骛、醉心工作的样子,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所以能够再次赢得武则天的信任,从而让自己获得了更大的权势。
3.
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将上官婉儿纳入后宫为婕妤,后封为昭容,继续掌管诏命。
早在武则天病重之时,冰雪聪明的上官婉儿便为自己找好了靠山。
她把目光放在了当时的太子李显身上,李显也十分爱慕她的美貌和才华,两人背着武则天郎情妾意,暗通款曲。在李显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的神龙政变中,上官婉儿也出了一份力。待及武皇驾崩,上官婉儿自然就成了李显后宫的一员了。
上官婉儿发现中宗的皇后韦氏有着极大的野心和权力欲望,而且她还发现中宗对他的这个皇后唯命是从,不敢说半个不字。
上官婉儿决定向这个韦皇后靠拢,对她来说,和这个有权有势的后宫之主搞好关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韦皇后缺乏政治经验,上官婉儿又在武则天身边待了多年,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熟悉朝中事务及各官员之间关系,对于这样能为她所用的人她自然是要拉拢的。
上官婉儿向中宗和韦皇后举荐了武三思,这个在武周时期已成为她情夫的男子很快就得到了中宗的信任而被委以重任。
经常出入宫闱的武三思很快就和另一个女人—韦皇后勾搭成奸了,他时常和韦后玩一种叫“双陆”的游戏,有时甚至让中宗帮他们计算筹码。
其实中宗接纳武三思是出于钳制张柬之等五大臣来巩固皇权的考虑,利用武三思来对付五大臣,慢慢架空他们的权力,最后再杀了他们。
太子李重俊不满韦氏一党祸乱朝纲,率领众人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等十余人,接着直奔内宫,高喊要逮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听见外面杀声震天,吓得面无人色,逃到中宗和韦后面前诬蔑太子要造反,想先抓住她,然后再抓皇上和皇后。
中宗听闻以后吓得立刻带着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等逃到玄武门,命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众抵抗,刘景仁率领两千余名士兵包围了李重俊,李重俊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后却于逃跑路上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含冤而死。
上官婉儿帮韦皇后肃清了政敌,由此深得韦皇后信任。
上官婉儿渴望权势,她懂得利用男人来获得更高的权势,也懂得投机钻营,左右逢迎,说她长袖善舞也罢,说她玩弄权术也罢,她终究不过是在封建皇权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一个女子而已。
4.
上官婉儿虽爱权势,但也钟情诗书雅趣。她建议中宗扩充文学馆,广招学士,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史书有载:“婉儿常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婉儿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诵之。”
中宗非常宠爱上官婉儿,对她的话也是言听计从。
上官婉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组织赛诗会、皇家宴游之类的宫廷活动呢,因为在这种活动上,往往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上官婉儿大放异彩的时候。
中宗任命上官婉儿做赛诗会评委,各位大臣所作的诗都由她进行评定,夺冠者都会赏赐金爵,贵重无比。
上官婉儿组织的这些活动极大地带动了皇室成员对于文学和诗作的喜爱。
她之所以能领袖诗坛,不仅体现在她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而且组织了大量的文学活动,品评天下诗文,并制订了优秀诗作的标准,以“裁判”“称量”著称。
上官婉儿设立的修文馆对中华文化传承有着很大的贡献,“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诗,对文人提拔奖掖”,将大唐文化发扬光大,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里说:“当时文坛因她的努力而大为热闹。”
上官婉儿尤为擅长山水诗,她的诗作一洗前朝的萎靡不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自然景观,为大唐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流。
她写的“斗雪梅先吐,惊风柳为舒”展现了梅和柳的一刚一柔,描绘了初春独特的景色。“跻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将园林之美描绘成野外自然景观,视角可谓清晰独特。
她的山水诗承接了六朝以来的清丽之风,也开启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河。一时间“上官体”成为上流社会最热衷的诗体,人们竞相学习模仿她的诗词风格,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
5.
上官婉儿因才华颇得中宗宠爱,又见中宗性子十分软弱,对其皇后韦氏公然在后宫和情夫调情都睁只眼闭只眼,便有些肆无忌惮起来。
中宗在她住所修了一个宅第,此宅“穿池筑岩,穷极雕饰,并常引大臣宴乐此中”。
上官婉儿又在宫外购筑宅第,穷奢极欲,经常与大臣们往来,有的人因此而得到高官要职。
中书侍郎崔湜是有名的美男子,他经常出入上官婉儿在宫外的宅第,两人不久就勾搭上了。
上官婉儿后来推荐崔湜做了宰相,崔湜不久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遭到御史李尚隐弹劾,被贬为外州司马,但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他申辩,中宗不予追究,让其官复原职。
感激涕零的崔湜无以为报,竟无耻的将自己的亲兄弟崔莅、崔液、崔涤全部引荐给了上官婉儿,与其淫乐。这四兄弟个个仪表堂堂,风流好色,一时间哄得上官婉儿心花怒放,快活似神仙。
上官婉儿的风流情史是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也是李隆基杀她的理由。
她的第一个男人是太子李显,当时她年仅十六岁,但被人视为“政治投资”。李显被贬后,她又将目光投向了有权有势的武三思,后李显重回到太子之位时,她再次投入了李显的怀抱,接着是崔湜四兄弟,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写道:“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说上官婉儿淫乱放荡,私生活极为不堪。
不过《景龙文馆记》中写道上官婉儿“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这个“通”字可以是私通,也可以是交接往来,并不能因此断定就是她私生活淫乱的说法,而且同时期的文人都对其人品和才学评价甚高,可见史书记载也未必可以全信。
6.
权欲熏心的韦后和其女儿合谋毒死了中宗以后,找来上官婉儿拟写遗诏。
对政治有着极为敏锐嗅觉的上官婉儿感到了不对劲,作为中宗的嫔妃,她自然很了解皇帝的健康状况,一个好端端的人突然暴毙,其中必有阴谋,更何况她在武则天身边待了那么多年,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虽不知道中宗的具体死因,但心里已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越了解韦氏,上官婉儿就越觉得此人靠不住,这个野心勃勃但缺乏谋略和政治经验的女人是注定走不长久的,和像极了母亲的太平公主一比,高下立判。
自从成为昭容以后,上官婉儿积极投靠韦氏,已疏远了太平公主,发觉韦氏靠不住以后,她又开始频繁和太平公主联络起来。
接到韦后的任务后,上官婉儿意识到这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与她自己的后半生也是休戚相关,她并不想把自己的命运和韦后的命运绑在一起。
当年胆识谋略手段兼具的武则天尚且需要在称帝的道路上筹备了整整三十年,各方面能力与之相去甚远的韦后执政不过五年就妄想称帝,实在是自不量力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个险峰绝不是人人可以到达的,它藏匿于人迹罕至的地方,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具备挑战艰难险阻的能力,才有可能成功攀登。
上官婉儿何许人也,她跟了武则天二十七年,在这个险象环生的政坛浮沉了二三十年,早锻炼出了鉴识人的火眼金睛,韦后的阴谋诡计和野心岂能逃过她的法眼。
上官婉儿想利用这次起草遗诏的机会为自己留条后路,在不得罪韦后的前提下给自己找个靠山。这个靠山当然是代表着李唐宗室的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了。
她连夜拜访太平公主府邸,和太平公主一起伪造了一份“天子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前两项是韦后的意思,第三项则是太平公主的授意,太平公主在很早之前就知道,一旦韦氏掌权,她不会有好果子吃,所以她一直在暗地里支持才能出众的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
但这份遗诏招到了韦后一党核心成员、中书令宗楚客的强烈反对,并率领所有宰相联名上表,以叔嫂不便共事为由,罢免了相王李旦的辅政之权,改由韦后临朝摄政。
这份“遗诏”被推翻以后,上官婉儿并未气馁,她只是想要表达自己对李唐宗室的忠心、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成于不成,她已不关心。
7.
中宗的突然暴毙,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感到情况危急,他们联合发动政变趁夜突袭后宫,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将韦氏一族清洗殆尽。
尽管外面杀声震天,上官婉儿却处变不惊:她早已在起草遗诏的时候就给自己留了后路,她相信自己可以安然度过此劫。
当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率领军队包围了上官婉儿的住处时,上官婉儿反而命人打开大门,领着宫女不慌不忙地出来迎接他们。
上官婉儿身着艳丽衣裳,神色与平时无异,她拿出遗诏副本递给刘幽求,说道:“我一直都忠心于李唐王朝,这份由我起草的遗诏就是最好的证明,请将军过目。”
刘幽求拿来一看,遗诏里确实有让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参谋政事的诏令。
刘幽求一时裁决不下,就拿了这个遗诏副本去请教李隆基。
哪知李隆基一看到诏书,就立刻下令处死上官婉儿,理由是此女品行不端、迷惑皇帝、秽乱后宫,绝不能留,应立刻杀之。
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就这样做了刀下亡魂,死时年仅四十六岁,她到死都没有明白何以好好的保命符却变成了催命符呢?
李隆基为何看到这个遗诏就要立刻杀了上官婉儿呢?很明显,这个遗诏拥立的是李重茂,而不是他父亲李旦!更何况上官婉儿素来喜欢在诏书中抬高武家,贬损李家,早已激起李隆基的不满和忿恨了。
李隆基是个很有野心和欲望的人,同时他也是个很有智慧和才干的人,他盯着皇帝的宝座不是一天两天了,哼,既然你上官婉儿如此的不知情识趣,那我留着有什么用,索性就杀了吧。
上官婉儿错就错在没有充分认清形势,过于乐观,没有看清李隆基的真实面目和真正实力,以致分析判断失误,命丧刀下。
上官婉儿死后不久,小皇帝李重茂被太平公主一把拉下了皇帝宝座,相王李旦登基称帝,立李隆基为太子。
开元初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所有诗作编集成册,共整理出了二十卷文集发行于世,这充分说明李隆基虽然不认同上官婉儿的人品,但对于她在诗作上的才华和其在诗坛上所取得的成就还是非常认可的。
同时期的张说评价她的文采“摇笔云飞”,有着“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的治国之才。“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对上官婉儿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