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孔子回答他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施政方略,都已经记录在简册上了,想要了解,谁都可以自己去看。他们在世的时候,其政策方略都得到了执行,但现在他们不在了,他们奉行的政策也就消亡了。孔子这是感叹春秋时期,霸道流行,而王道衰微,同时流露出一丝的不满,和对鲁哀公的讥讽。
朱子解释说,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就有什么样的为政之道。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中庸》第二十章)
孔子接着说,君王的为人之道最直接地体现在理政上,就像土质如何,看看树木就知道了。政策方略,就像地上长的芦苇一样,很快就能看到它的效果。
朱子解释说,敏,速也。以人立政,就像在地上种树,其效果马上就能看到,芦苇是易生植物,它的生长很快。这是说,只要有圣王在,王道就兴,为政之道就是这么容易。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孔子进一步开导鲁哀公说,为政关键看君王,君王用人要看品德修养,修身要以道为遵循,修道关键在于修仁。
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似乎有点偏了,他说,“人”指贤臣,“身”指君王。所以他说“为政在人”没有“为政在于得人”(《孔子家语》)语义完备,其实“得人”之语义才更狭隘。朱子说,人君为政关键在用贤臣,选用贤臣又在修身,能修身,则君明臣贤,政无不举。这样解释,我觉得不妥。
朱子说,“道”特指“天下之达道”,所谓“仁”,是说天地有好生之德,有了仁,人才得以生存,仁是众善之长。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第二十章)
上一句,孔子从为政之道,引出关于仁的话题。此句又从仁引出礼,孔子就是这样层层推进,把为政的条理给鲁哀公讲清楚。
他说:“仁者人也。”这句话不好解释,但联系下文“亲亲为大”,意思就清楚了,所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放在一起孔子要表达的主旨就容易理解了。“为大”是首要的意思,仁的内涵很丰富,但首先要从人开始,仁,先要爱人,爱人,又要先爱亲人。现在,有些爱狗人士,把狗看得比人尊贵,把狗命看得比人命重要,这显然不是仁。
孔子说,所谓“义”,就是“宜”,行义就是做最恰当的事,义的内涵也很丰富,但最重要的是尊重贤人。
但是,爱亲人,尊重贤人都有一定的法度,这就是周公制礼的原因。
“亲亲之杀”之杀,犹“杀青、杀尾”之杀,亲亲也有一定最高限度,通俗地讲,不可无原则的溺爱。“尊贤之等”,等表示差别,“杀”“等”都是表示一个尺度。
综上,孔子把为政之道都聚焦在了“人”上,从人君,到人臣,再到亲人、贤人,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礼字。
------《中庸章句》审读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