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认真聆听了一堂关于思维导图的分享课。它是由谈写作牛人堂组织,由冰点老师主讲。
冰点老师主要讲了两点:
一是去年初疫情居家期间,面对由读书、健身、写作等琐事纠结而致的焦虑,通过静心专攻思维导图,并把它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最终成功地指导了生活。
二是把思维导图的方法和心得,触类旁通地运用到阅读领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分享了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细心听来,受益颇丰。
日常生活中,人们偶尔会同时面对好多事的干扰,比如孩子的学习、老人的健康、工作的任务、自身的情感等等,难免会有焦虑或烦躁的情绪。
怎么办?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迎刃而解。当面对众多棘手的事或困境时,要理性地找出那个“最”:最重要的、最紧迫的,最关键的,最有趣的……以它为中心圆,向外发散,再找出次重要的……
概括说就是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领域,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冰点老师分享了五个步骤:
1.精读全书。
2.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
3.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
4.找出关键词。
5.绘制思维导图。
这样做会大幅提高阅读效果。但是,我们学习并绘制思维导图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手段。
如果我们要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写作能力,可否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
针对一篇文章,可以分五个步骤,绘制出它的思维导图。如果把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反过来,去精心地准备,就同样能够“绘制”出一篇好的文章。
先看第五步:绘制思维导图。这一步可以理解成写作前的构思阶段。
每个人在写作前都会对要写的文章,有个大体的轮廓。写什么?比如写一个人。为什么写?即写这个人的原因,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或价值所在。怎么写?他的特点体现在哪里?他的价值所在、可否借鉴?
全面地想过之后,脑子里就会对要写的文章有了个整体的印象,这就如同有了张初步的思维导图。有了它就有了写作的目标,只是这目标还不够明确和清晰。
再看第四步:找出关键词。这可以理解成写作前对素材的收集阶段。
所谓关键词就是一篇文章的亮点。再拿写人的文章为例,欲写之人的特点,无疑是关键,但再好的文字也缺乏生动性,除非有形象的事例配合,才能让要写的人鲜活地亮起来。所以,现实而具体的事例就是关键的点睛之笔。这就需要提炼和收集。
再看第三步: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这可以理解成写作前对文章的结构阶段。
再结合写人的文章而言,要想把人写活,就要把他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通过一个个的经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分清主次和先后,串联起来,才能让人读的明白、看的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个圆,由每个字连成的句子好比是一根根的线,横七竖八的线,怎么画也不会成圆,必须按照一定的脉络,加以组织,才能合理而严密地构织成圆。
再看第二步: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这可以理解成写作前对文章主题的提炼和确定阶段。
有了写作的目标,又有了足够的素材,还经过了认真的组织,那原有的目标不仅会变得清晰,而且会得到升华。升华出新的未知,新的未见,新的意思,这些新的东西,会让文章变得精彩。这就如同用心地读过一本好书后,会收获新知,引发启迪一样。
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后,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不变形、不走样,与已有的印象保持一致,值得别人阅读和揣摩。这就如同思维导图的第一步:精读全书。只不过一个是写的过程,一个是读的过程。
反思一下,会发现绘制思维导图的每一步,和写文章的每一步都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不认真、用心地读,怎会发见作者的中心思想?又怎会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即便读到了书的亮点,也仅是窥见一斑,难知全豹,就此绘制出的思维导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同样的道理,凡事不用心体练、不去思考和感悟,即便遇到值得写作之事,或者有了写作的欲望,怎能辩清事的真谛?又怎能厘清和把握写的脉络?即便勉强成文,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