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徒造作的善业,除了”善心”,还有不共外道的”道心”。
-
外道的善业力成就世间 安乐果报。佛教徒还有出世间圣道的力量。
-
二种的果报差异在于因地不同。
-
大乘二种依止根本,
-
菩提心
-
空正见
-
-
第一部分,菩提心。
-
发菩提心重要性,诸法因缘生,诸法无自性。”内心一动”,就是一个因缘。
-
人心危危,道心微微。善念要刻意造作,惡念自然而出。
-
做应该做的事情。以愿力引导自己。不要总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活在过去,无增进故)。
-
法门,可以成就资粮力,但无方向性。要靠因地愿力主导。
-
以有漏心修学善法,第三世堕三恶道。
-
发心分邪正,大小,圆满之分。
-
圆满发心,是悲智双运。有般若智慧观照,而发起大悲心,才是圆满菩提发心。称性起修。
-
法华会上,开权显实。由法门引导为前方便,开显心力才是真正的引导力量。
-
修大悲心前,先修出离心。
-
应该追求无过失的安乐,如圣道乐,三味乐。
-
如何修出离心:
- 思维生死过患。烦恼障,业障,报障。消灭来生爱取。
- 思维无常过患。消灭今生爱取。
- 思维瑕满难得。内在根基退化,外在法弱魔强(佛陀只在減劫出世,前前胜于后后)。
-
正修菩提心。菩萨愿力三种功德。
-
引申修学动力。
-
确认修学方向。
-
突破自我设限。
-
-
自他交换,发起大悲心。(寂天菩萨)
-
第二部分,空正见。
-
生命的变化来自发愿。成就誓愿力
-
建立空正见。成就观照力。
-
行六波罗密,成就行动力 。
-
宗大师偈颂,赞叹佛陀说法之恩。法宝开慧之恩,僧宝有住持之l恩
佛非水洗众生罪, 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于余者, 唯为说法利解脱。
-
菩萨应云何住?(菩提心)云何降服其心?(调服烦恼)
-
对五蕴不即不离,走大乘中道路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