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之学 凡圣枢要
--读《八大人觉经》有感
第一部分 本经略观
初学《八大人觉经》是一年前,当时只是觉得其小巧雅致,文句工整,朗朗上口,而怪之既没有“如是我闻”作开篇,亦没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为篇尾。而甚是觉得,它只是接引入门初机的方便而已,无法与《金刚经》,《楞严经》大部头相提并论,而束之高阁。
然后今天,但自己重新准备细细学习这部经的时候,自己则再无轻慢之心,因为它的特别之处,让自己不得不重新重视并思考该如何学习它。
首先,是它阐扬的义理方面,居然是一个大小乘都有涉及,经文中,提到这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的真理,这看起来本身应该是一部大乘经典。却首先以“无常无我观”做全经的总的概要,乃至第二,第三的对治呵责“贪欲”,这看起来有是一部标准的小乘经典。接下来的第四觉知“精进破恶”,第五觉悟“广学多闻”,第六觉知“菩萨布施”,第八觉知“发大乘心”又将重点转向菩萨道。我们知道佛陀说法,都讲契理契机,在每一部经,都有特定的当机众,所以宣讲的法义,也都是有针对性的。恕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有看到佛陀宣讲的任何一部经,同时明白无误的来开显大,小乘的义理,而且以如此精悍短小的文字,《八大人觉经》做到了,的确不可思议!
其次,修学的次第的完整性。我们通常自诩为大乘行者,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对小乘的所谓“自了汉”的教义即不屑听闻,当然也就不可能重视学习。殊不知,本经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小乘的教义的精髓,是那种可贵的“出离心”!这个是完全可以被大乘行者借鉴过来,来充实和完善我们的“菩提心”!所以,本经的八个法门,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修行次第来参考。
最后,世间的凡夫,在烦恼缠身,欲松弛身心的时候,也可以读诵此经,“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布施行善,业果不虚,相信也会有身心清凉之益处。
所以,本经即是接引大乘的初机,也适合小乘根性的学者入门,乃至无出离心的世间凡夫,也有调心怡智的效果。本经虽短,竟可以同时接引五乘作为当机,实在不可思议!
第二部分 经文结构
经文结构上,八个觉悟的法门,可分为正见(解)和修行(行)两个部分。修道伊始,正见为先,解门为重。而“无常无我”之正见,却是特别的作为佛法中区别于世间外道等教法的标志性见地,身为佛弟子,不可泛泛然看过。
接下来的修行次第,首先是自利,然后才是利他。我们很多初学的佛弟子,在接触佛法后,热衷跑道场,做慈善。当然,佛陀是福慧两足尊。积累福报当然是佛弟子应该随缘尽份而为之的。但是,祖师大德是建议我们,在真正启动善业之前,我们先好好的安顿和打理好内心的散乱,我执重,烦恼强的内心世界,先搞好心理建设。否则,这些积累的善业力,会加持在你那个不曾被对治的“自我”上,仅仅成为有漏的人天善果而已。所以,修行的次第,先从自利开始,在“无常无我”的正见下,修习“少欲,知足”。欲望浅薄,自然少有业力牵引,达到“断恶”的目的。这时候,再来修习善法,当然还是在“无常无我”的正见先,修习“精进,多闻,布施”,实际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集积无漏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接下来是利他部分,分为方便和正行。方便为“出家修习梵行”。虽然,大乘菩萨道并不区分出家和在家,但是佛法中特别赞叹出家的功德。龙树菩萨有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佛法要住世,必须依靠清净的僧团的力量。最后的“大心普济觉”,是殷勤劝勉我们发起菩提心,作为大乘佛弟子的正行的依止处。
所以,本经虽然短小精悍,在行门上却也覆盖了菩萨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聚净戒,实为难能可贵,正所谓为,字字珠玑,大道至简,繁华过后,始现真常。
第三部分 重点感悟
一, 佛法中虽然要求我们解行并重,然初机入门,以解门为先。故蕅益大师有云:“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灵峰宗论》“。我们今生得到人身,又有机缘听闻释迦牟尼如来的正法,甚至还能深信净土法门。自己应当常常思维,这可能是无量劫以来流转六道中,最为殊胜的一次受生了。因为,现在的国际局势缓和,国内没有大的动乱,宗教的局势也还平稳。真的应该好好用心闻思这“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不可凭一己之力,妄自臆测,一代时教的教理教法。应该与自己感觉相应的善知识,祖师大德,以及经论典籍。进行充分闻思,然后起修。现代科技发达,成就多闻似乎并非难事,比如大藏经,我们现在可以轻易的将电子版随身携带。所以,目前我们欠缺的是这和“思”,即连接“闻”和“修”的桥梁。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比如,“无常”的道理,我们都可以耳熟能详。但是,每个人的受用,实际是不一样的。末学有一段时间,是每天的进行串习“无常”,早晨起来思维宗喀巴大师的关于无常的三段开示。“1.每个人都决定要死。 2 死期不定,也许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3,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唯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就是三宝的力量,就是这句“阿弥陀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思维无常可以带来惊人的出离心。乃至在念佛,持咒等功课中,更容易摄心专注起来。所以,思维经文法语,要常常串习才行。不然,就没办法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见,不得受用,仅仅就是“知道,了解”而已。圣言量竟然沦为名词名相,非常可惜。
二, 小乘法与大乘的关系。弟子接触佛法的过程,也是很多同修的共同经历,就是从大乘的经典开始,比如《金刚经》,《楞严经》,也有的师兄从《六祖坛经》,《心经》甚至《华严经》乃至《唯识学》开始。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佛教的高端经典。虽然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只有契机契理的不同。但是,天台的智者大师,还是有五時八教的判定分类,就是这些车乘,虽然都能把我们带到涅槃的彼岸,但确实有快慢,顿渐的区别的,也由于种种的因缘,使得我们愿意诵持某一部大乘经典。但是,这些高端的大乘经典背后,到底和小乘的“藏教”是什么关系?我们是否应该因为小乘的是“不了义”的经典,就将其摈弃呢?为什么自己受持了很多年的这些大乘经典,自己感觉提升的还是很有限呢?且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云:“如是众生所有罪报,皆为未求听习声闻、独觉乘法,先求听习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愚痴断灭论者,下劣人身尚难可得,况当能成贤圣法器?尚不能得声闻独觉所证涅槃,况得广大甚深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众生所有过失,皆由未学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先入大乘。”经文虽有特定的当即众,但是至少一个信息可以得到的就是,我们不应该完全的忽视和轻视小乘的《四阿含》经典。实际上,佛陀宣讲的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实际上是通大小乘的。比如四念处的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都是诸法的真实相,是没有任何过失的。只是小乘的学者在修行这些教法时,缺少或者没有菩提心的串习。使得自己趋入“自了汉”的境地。而这些法的本身是没有过失的。所以蕅益大师有云,“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灵峰宗论》”。关键是自己发动出来的那念心,那才是真正的目的地,车乘的选择(具体的法门)也只有快慢顿渐
所以,从本经的修学次第上,“无常无我”,确实大小乘共修的科目,尤其是大乘学者,发了菩提心后,具体在解门和行门的操作中,不可偏废小乘的教义。特别是“出离心”的修习,试问一个自己都不愿意出离娑婆世界,能够深刻真正觉照和观察到这个世界真相的人,又怎么可能劝导乃至教化众生离苦得乐呢? 所以,本经最后有殷勤劝请大乘行人,“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
第四百分 总结劝修
本经短小,可以作为日课习颂,所以开篇就有,“若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结尾则因果不谬,“若佛弟子,颂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所谓至心,就是最诚挚之心,也即至心一处,无事不办之意。经常的串习八个法门的道理,并在生活中,时时的升起观照,并将尘劳内各种人事的因缘,与经文相印证,渐渐会让自己深刻的理解,三世诸佛觉悟的真理,真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真正自己可以唯一皈依处,是真正转凡成圣的枢要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