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考”势能凶猛,能够让全社会与所有考生们“感同身受”——即便你没有跟着一起神经紧绷,但你也“被迫”关注了,紧接着被迫回忆感叹了不是?
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心灵保育者(职业为青少年心理、情商、潜能开发方向),更加深刻感受到的是,对于像身陷囹圄一样每天蹲在学校里的初高中生来说,即将到来的期终考试甚至每一次月考、模拟考试,对他们而言都是“高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用来标记对死知识和标准答案掌握程度的“成绩”,本质上应该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现实世界都是活灵活现、没有统一答案的。但在由教育体系kpi、站满“知识工人”的流水线、家长偏执关切的合力下,它无可奈何地变得不得不重要了。
与社会实际运行规则相背的成绩模式在孩子进入大学、尤其是大学毕业即参加工作的人,其影响会迅速式微,那么孩子还剩下什么来应对这个世界?而唯一可以为孩子一生实质的成长做一些长远帮助的也只能是家长,那么家长该如何在当下和未来之间做出权衡呢?
首先很多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是操心、是焦虑、是过度反应。具体表现是在考前督促孩子加紧复习、考后“盘问”孩子的“感想”做分析、成绩出来之后喜怒随着分数和排名波动甚至马上采取强势干预措施(比如强迫孩子上补习班)。
为什么会这样?真实原因无非是:对孩子的成绩没有预期,所以心里没底;事关家长宝贵的面子,所以很重要;操控欲,确保结果与自己设想的相符。
难道不包括“对孩子未来和成长的关心”吗?因为是假的!居然没有一个正面的原因?是的,真没有。为什么?你马上你就知道了。
成绩是“果”,对吗?结果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由一系列“因”形成的,只要对过程是有把握的,结果也大差不差,不是吗?那你为什么还要对结果那么操心呢,难道你对孩子的平时和过程都不了解吗?
……
第一,可能你平时根本没花够心思在孩子身上,假借对结果的评判来表示孩子的“关心”——对不起,孩子真不需要这样的关心。他们需要在疲惫或者无助的时候得到温暖、力量以及一定的方法指导,当然,他们最需要的还是生活得很开心。
第二,你确实花了心思,但不在点位上,所以你对结果照样没有预期。这个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包括照顾好了饮食起居,却毫不关心或者有意忽略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包括长期对学习情况过度关注,而且同样只很表面的交流学习情况本身,像家里的“老师”;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挫折,用“头疼医头”的办法,采取补课或者其它纯技术性措施。根本问题是你不知道孩子学习上的表现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不知道孩子成长最需要的是什么“营养”。无条件的爱、设身处地的鼓励、有趣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的学习习惯、经常性的轻松陪伴这些“蛋白质营养”你给够了吗?
第三、误解了成长的本质,把成绩和孩子的未来甚至一辈子直接挂钩了!虽然古代那种学而优则仕、出仕又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的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一百多年了,但是体制教育的模式和家长心中的类似“科举”的观念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有形和无形的领地,难得一见开明的学校、老师或者家长。
而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孩子一次两次成绩的好坏、能不能上一流的大学,其实远远没有那么重要了。“高考一锤定终生”更多是多方合谋的一个恐惧,你认为是那就是了。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学校现阶段教育的教育偏重灌输“死知识”,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学习资源的,学习资源的获取、流动、更新越来越快,使得终身学习的意识、关于如何自学的学习力、活学活用的能力、整合变现的能力更重要,目前的学校反正也在这些重要的方面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好大学和一般大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差距。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之后所掌握的微弱的专业知识和一纸文凭在用人单位那里越来越不值钱,反而一个人的沟通、协作、进取心、学习力、抗挫折能力等更重要,学校好像也不教这些。作为“敲门砖”,唯一有区别的是高中与大学之分,但家长完全犯不着为了一个更好的大学去“压榨”孩子,尤其是在TA明明学得很辛苦的时候。
第四、有的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把孩子的成绩和自己的“教育”水平、自己的能力等同了。尤其当父母自身很优秀,但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总感觉好像面子上过不去一样。这样,即便他们明明知道花巨大代价提升孩子成绩的做法并不“实惠”,他们依然会情不自禁逼迫孩子这么做。你得明白,孩子有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适合孩子自己的成长轨迹,他成绩好不好既不代表他优秀不优秀,也不应该跟你的虚荣挂上钩。
第五、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心中“完美”意象的投射,想操控TA去实现这种“完美”情结。如果有孩子碰到这样的家长,那真的会很辛苦很倒霉。首先,“完美”情结意味着大量的挑剔、否定、强迫、控制,本身就是一股带着巨大压迫感和束缚感的负能量;其次,把这种“完美”情结转移给孩子更是严重模糊了亲子之间的人格界限。这样的结果是,父母只要最好,很少表扬孩子,孩子的每一次成绩甚至一次作业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双方情绪波动的诱因,这对孩子的内心和长远的未来都会造成特别负面的影响。而且,无论父母自身有多“完美”,这种情况在中国式家庭里都有很多存在。
如果要走出这种双方或者三方的痛苦,父母要首先修炼自身,打破自己对于完美的执着。不管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孩子,保证并欣赏过程中的全力以赴就够,相信结果不会太坏,也要看淡结果。从不管好的或者不好的结果里看到收获,不断帮助孩子做积累。把注意力从成绩上的“完美”挪开到其他方面,注重包括孩子自己的快乐程度、为人处世的得体程度、表达表现能力等方面,为孩子更长期的优秀做努力。
如果以上这些方面你都规避了,你就不会过分在意孩子考试成绩这个结果本身了。那么,现在孩子已经考试完了,或者即将考试完回到家里了,又具体该怎么做呢?有几个要素是一定起正面作用的:
第一,平常心,绝不主动提起成绩问题。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成绩这事在他们的整个生活比例是占比很高的,不管他们表现出来是什么样的,他们其实都是最在乎的;同时,他们也知道老师和父母的在乎。所以,你觉得他本身的压力会小吗?你还有必要去触碰吗?
父母和孩子之间代差最少20多年,现在的孩子本身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当年的父母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比上班的父母都要疲惫和煎熬,但父母们很难完全具备同理心照顾孩子的感受,甚至主动加压。但又因为相互攀比的氛围,无论说与不说,父母自身都容易带着焦灼的磁场,一样能被敏感的孩子感受到。
所以,家长们得先说服自己,太主动关心没有用也不值得,说服不了自己就让自己忍住。信不信你忍住了,反而孩子自己会跟你提起,但你依然不要表现出过分在意,做到像旁观者一样“随意”地聊一聊他的想法,帮助他做分析,让他自己决定怎么提高。
第二、全面观察TA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知道自己要怎么对位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大考试前后,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切换。考试过后,TA或许会大睡一觉,说明他平时太累了,对自己也是很逼迫的;TA或许会沉溺在手机和电脑游戏里,说明他急需新鲜刺激,需要存在感和成就感;TA或许会约同学出去疯玩,说明他同学关系不错,重视和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TA或许会看电影、看动漫、看小说、浏览网站等,说明TA对信息的需求很大,希望熟悉社会、掌握流行元素等。当然,也还有其它的表现。
孩子任何的表现都是合理的,他们也需要一个自己的放松方式,所以只要不是太离谱都不要干涉。试想,如果他还要压抑着这种压力不能表现和释放,那是多么痛苦?其实,不光是孩子考试后的表现,就是在平时,家长多观察少评判孩子,都会更加了解孩子的秉性,同时有利于亲子之间的良性沟通。
第三、主动帮助TA减压,跟TA一起开心起来。孩子们一定有平时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小愿望,先不问成绩满足TA。这样做,既表示你认可了他辛苦付出的过程,又能让TA感觉你在乎TA本身超过关心成绩,那一定是很暖心的。当然你也必须要这样想,因为孩子的成绩完全不能代表孩子的整体,犯不着“势利眼”。即便TA这一次考试考的真不好,TA也有了下一次继续努力的动力。
同时,因为平时父母能跟孩子长段时间畅玩的机会不多,所以假期就是需要弥补这一块。在孩子愿意参与的情况下,计划一次有趣、有意义的全家活动,让那些开心的日子成为今后孩子能回忆起的美好部分。如果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一起而只想跟同学出去玩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也要出钱出力支持。总之,父母不能跟老师一模一样,父母一定是在孩子可爱和不可爱的时候都坚定爱TA和支持TA的人,懂得并呵护TA的脆弱的人。
考试,只是一个象征,本质上还是找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点、最合适的节奏。如果你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你居高临下,你就注定不得其法甚至适得其反。那么,最好的姿态就是把自己当孩子——至少可以回忆自己在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有什么样或明或暗的心理渴求,带着爱、欣赏和鼓励陪伴去满足或者引导。
而你对孩子的指导应该恰好在TA向你请教之时,否则就是干涉;在TA不需要向你请教的时候,你可以对TA关心的事情进行请教,不但是为了与他们同频,也是为了自己不落后时代。
是的,孩子天生是适应时代和新潮的,不适应的是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