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

作者: 紫筠散思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17:43 被阅读771次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可往往又少人愿谈,甚至成为禁忌。我们对死亡的了解,大多从亲人的离世开始。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人人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可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思考死亡问题。我从童年开始有死亡恐惧,到大学通过理性思考,才真正超越了恐惧。

一、童年经历

爸爸排行老二,可我从来没见过伯父,这在我小时候,一直都是个疑问。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去问奶奶,奶奶说:“你伯伯去西天取经了!”其实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奶奶说完就不理我,我也不敢再问。

第一次直面死亡是在七岁,那年我太爷去世了。太爷已经八十八岁高龄,或许这是喜丧,没感受到大人的悲伤,我自己也没什么难过或害怕的感觉。只记得办完丧事后,我像以前一样去邻居家里玩,可那些人家远远看到我,就赶紧关门,这让我感到伤心,所以印象深刻。

直到十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才让我对死亡感到恐惧。那时候我读三年级,邻村发生了一件杀人案。死者和凶手都不满十八岁,男孩在河边的竹林里,很残忍的把女孩杀了。男孩和女孩是邻居,至于案发原因,流传着很多种版本。

这件事情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每当我听到别人家办丧事传来的声音,心里会害怕得要命。但凡与死亡有关的东西,我都害怕听到或看到。甚至晚上远远看往那个村子的方向,我心里都会感到恐惧。

这种恐惧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读完小学。那几年,我从来不敢晚上出门,甚至大白天也不敢经过那条村子,更不敢去那条河边。小学毕业后,我离开家到镇里上学,河边却成了周末回家的必经之路。开始的时候,我要有伴才敢回家,时间长了,那种恐惧感才慢慢变淡。

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似乎太大了,我想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凶手是我认识的人,他是我一个老师的小儿子;二是凶杀现场是我不时会经过的地方。这让我感受到了死亡原来离自己很近,甚至有生命受到威胁的感觉。

再一次面对死亡问题,已经是上大三的时候。那年暑假回家,爷爷生病了,身体越来越差,爸爸说经常会看到爷爷在哭。当时我心里就在想:“为什么爷爷到了七十岁,面对死亡,还是那么看不开呢?”假期结束后回到学校,就到图书馆去寻求答案,找到了一本叫《西方死亡哲学》的书,开启了我对死亡的理性思考之路。

二、《西方死亡哲学》

《西方死亡哲学》是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老师的著作,初版在九十年代初一面世,就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成为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国内外很多高校开设死亡哲学、生死学和生命教育等课程,都会将这本书作为教材或必备参考书。

以我当年的水平,根本看不懂这本著作。记得当时在我心里留下印象的只有一位哲学家,那就是伊壁鸠鲁,只因为喜欢他的一段名言:“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这段话我读懂了,让我第一次从理性上,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段老师在书中说:“在死亡未到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这就是我们从伊壁鸠鲁的哲学中所能获取的最重要的‘教养’,这也就是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的全部死亡哲学”。对此我深以为然,对待生死问题,我们就应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

三、庄子的生死观

或许对当年的我来说,看完《西方死亡哲学》、《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故事》、《周易》和《庄子》这些书后,相比较而言,最喜欢的还是《庄子》。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庄子》,考研的专业也选择了中国哲学。

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我关注到了庄子的生死观。在中国哲学家中,庄子对死亡问题讨论得最透彻,他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在庄子看来,普通人都贪生怕死,可根本没这必要,因为很有可能人死了,反而会后悔自己的贪生行为,就像丽姬后悔自己当初哭泣一样。更何况生未必乐,死亦未必苦,甚至有可能死后之乐,连做皇帝都比不上的。

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不了解死后的情况,这是对未知的恐惧。如果明白了生死的本质,就不会贪生怕死,面对死亡,也不会过于悲伤。

在《庄子·至乐》篇,记载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解释说:“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观察到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亡,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因此,人之生死,犹如气的聚散。生死的变化,就像日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冯友兰的话说,庄子这是“以理节情”,用理性的思考来节制和超越感情。

虽然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法真正做到像庄子一样的超脱,但这种理性的思考,确实有助于超越对死亡的恐惧。至少对我来说,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思考,在之后每次面对死亡问题,都不会再有恐惧。

附:《庄子》相关原文:

1、《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2、 在《至乐》篇,庄子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通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3、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4、《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5、《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2017年7月28日16:57于紫筠居

相关文章

  • 我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可往往又少人愿谈,甚至成为禁忌。我们对死亡的了解,大多从亲人的离世开始。...

  • 2018-06-28

    思考死亡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听了007九班刘贻群战友《我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感受很深,因为母亲现在的身体情况...

  • 阅读“对死亡的思考与恐惧”的感想

    今天看了班级战友对“死亡”这个主题的探讨分享,阅读完之后我的心里还是忐忑不安。 见:看了文章中古代庄子还有一些名人...

  • 谈死亡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恐惧死亡本身,而是恐惧对死亡的想象。 一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恐惧,是在初中时期,那会儿,我没由来...

  • 探秘湘西“赶尸术”

    对事物的未知,会使人产生恐惧,如人们对死亡的未知,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当我们真正了解过后,一切的神秘与恐惧就...

  • 随波逐流

    2018我要做的就是随波逐流。 前段时间很抑郁,现在还残留着: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查了一下,说我自我意识太强,需要...

  • 每日诗词:《学会勇敢》

    当我面对死亡,我会恐惧。 当我死亡,我早已满脸沧桑。 折腾我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对死亡未知的恐惧。 我也会害怕,我也...

  • 开卷有益201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 2016.7.29

    第二章 生命、死亡与焦虑(下) 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有大量的精力被用到了对死亡恐惧的防御上,具体可以从三...

  • 死亡随想

    小时候不懂什么是死亡,年少后对死亡是恐惧的,忌讳的。近两年年近不惑,才开始认真的思考死亡。 和死亡离得...

  • 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恐惧中最大最根本的恐惧,而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所以对死亡的恐惧可谓如影随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对死亡的恐惧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s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