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旧事】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发生“肠伤寒”流行传染病,用今天主流医学(西医)观分析其实就是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作祟,其症应该重在杀灭这些致病菌……
但是,中医里恰恰只有“戾气”说,没有什么细菌真菌病毒等词条,这会怎么样呢?
今天老夏带大家认识一个当时的北京中医,名叫汪逢春,据说“博览群籍”,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话说他自在京悬壶,便门庭若市……
汪医生接诊“肠伤寒”病人以后,与所有中医不问细菌不论病毒一样,他只是问问病人发热几天了,然后让张嘴看看舌象,然后摸摸脉,然后告诉病人不必担心,回家去,每天按时吃他开的一剂药,病自会好的。只是在饮食上,汪医生格外告诫得注意,不能吃任何纤维素的食物,鸡鸭鱼肉蛋更要绝对禁忌。每天只能喝煮得稀烂的米粥,顶多吃一点儿剁得非常细碎的咸菜末。
交代完这些,汪医生会告诉病人,按照他的要求服药和注意调理饮食,大约会在哪一天退。
那个时候,北京的肠伤寒病死率很高,很多病人和家属,对汪医生的预测都感到非常惊奇,于是他们回去就严格遵照汪医生的医嘱去做。最后的事实证明,汪医生的预测几乎是非常非常准确的,前后相差者也不过一两天,最后病人基本都痊愈,其经手的病例中几乎很少有死亡病例。
时至今日,许多学医和从医的人重读汪医生当年开的那些方子,都很纳闷:这些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并不重,可以说平正轻灵,归纳起来都只是些疏通气机,芳香化浊的药物,这怎么能够对抗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呢?又如何能治人病毒侵害中于不死呢?
许多年以后,更多的医学家才注意到原来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中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与用药和用何种药无关,是大自然病毒自身带有的规律特征。
比如肠伤寒,发热以后第一个星期,发热会一天比一天高,这后来被称之为“阶梯热”。第二个星期和第三个星期,每天持续高热,有的病人到了第三个星期,突然出现了肠穿孔、肠出血,于是合并出血性休克,最后导致死亡。而有的病人可能到第三个星期的时候,突然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就好了。
后来,医学者把这种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变化规律的病程特征,称之为“7日节律”。而且还发现人类的生理和病理、包括许多传染性疾病原来都存在这种“7日节律”的特征。所以,在许多病理进程中,其实我们都需要首先保持冷静,给一点时间,给医生和这个病自身的代谢一点时间。这时候的恐惧,慌张,乱施药,过度用药,都可能不仅无益于病毒消亡,恰恰可能还帮了倒忙,伤了人自身的正气!
人身体“对抗”大自然疫病、病毒的过程,其实本质上是人身体“正气”与外来“(含细菌)病毒”抗争的过程。致病细菌病毒一直就存在于自然世界里,只是大部分时候受囿于“魔瓶”保持“制衡”和“平衡”的状态,一道“潘多拉魔盒”被打破,它就开始了疯狂的人际传播。这种传播,它会为适应在人体生存而不断“调适”——包括“进化”,就像古代城邦人类占领另一个城邦要尽快调适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一样。可贵的是,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了绝大部分“病毒”都有“自适性”的特征,这对我们今天防御和治疗病毒疫情有重要价值,普通民众其实也应该了解这个特征,不要过度恐慌!
再回到当年京城名医汪逢春老先生施治“肠伤寒”的医案中来,我们对他当年“堪称神验”的医术,其实就可以理出来一个大概了!
没错!中医药里是没有大家“通识”的“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菌概念的,这也是争论已久的说中医不胜传染疫病重任的原因!基于现代主流医学(西医学)以解剖学及分子分析学说的大众“科普”成果,人们只相信和认同“明确”、“精准”、“靶向”的对抗性“射击”是有的放矢而有效的。中医药,恰恰不擅长这点,中医理论的非针对“消灭”而是整体辨证论治的思维,中药里非“明确”“精准”成分而是运用大自然之物自有偏性(温凉寒热、升降出入、酸苦甘辛咸等)来纠人体之偏性,这造成了现代人对中医中药理解的困难。
回到汪老先生施治“肠伤寒”,所以他脑子里根本就不问细菌病毒(也许正好“眼不见心不乱”),所以根本不把精力盯着那些身体里的“病毒”。他怎么做呢?
汪老先生把全部精力放在调人体的“偏性”上来,“偏”了所以会“倒”,那我就着力于“扶正气”。所以,我们回头看汪老先生开的方子,都落在在疏通身体气机(气机不畅了才要命),放在芳香化浊;
而且正因为是纠“偏”扶“正”,所以先生知道不可太过,过则为害,所以他出手药味不多,药量也轻——倘若是灭杀病毒为导向,则恐怕不同,唯恐不毒不狠不足以“杀敌”“灭寇”!
我们更可以由汪老先生的当年医嘱预测中可以大胆推测,他不是算卦推演,其实对“肠伤寒”的病程,他是了解并把握了其时间节律特征的——这个病,急不来。所以,他开的方子,只是以保护正气、防止发生严重合并症为目的。
然后,汪老发现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生活饮食的约束禁忌,所以他对病人有严格的饮食禁忌。这一点也注意好了,身体正气小心呵护,饮食禁忌合理不加重身体负担、不助纣为虐、不破坏和拖延正气恢复,也就不容易发生肠穿孔、肠出血,也就避免了肠伤寒容易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老夏带领大家从一场过去的传染病施治旧事,重新梳理和思考汪逢春老先生的“起死回生”活人无数的医事,其实对今天正在发生的疫病也应该有启发!
回到前面老夏多次碎片化提到的呵护身体“正气”,不要透支身体以免人为降低对疫病的防疫能力(再次提醒大家看本次疫情中死亡案例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比戴一个好口罩其实一样重要啊(甚至更重要)!
如果人类每一次遭遇疫病都是来提醒我们的,我希望大家由此更加正视生命思考健康!
当然,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主要原理,在主流“科普”之外,老夏也希望大家能有所新认识!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0.1.2 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