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在。只叹惜现每次回的那个家,看到的只有形单影只,背驼腰弯、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越来越感觉这个家的沉重。生怕哪一天,这个家连父亲也离开了,剩下的只有冰冷的墙壁,和没有温度的灶壁。
每次打电话或回家,父亲总要告诉我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亊,谁谁谁又得什么病了,谁谁谁又病故了。听到这些,我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滋味,感觉生离死别也许就是一瞬间。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谁又忍心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开?
这次端午假期回家,感觉到父亲的精气神大不如以前,心中有些隐隐的担忧,好想留下来多陪他一会,劝他去医院疗养休息,他又担心家里喂的那几只鸡没人招呼,菜没人管理,似乎这些就是他的命根子。其实他一个人在家根本就吃不了多少,他说每次走到田土里,看到菜长得绿油油的,特别是有收获的时候,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看到鸡下了蛋,我们就可以吃到土鸡蛋。
我和父亲再次聊起往事,深感父母一辈子的辛劳,为子女的无私付出。那个时候,我们家有七口人,父亲虽然是一名乡村教师,记得我上小学时工资才几十元,到后来慢慢也就涨到几百元,一家人主要靠他那点工资生活和供我们几个孩子上学还是远远不够。奶奶又常年看病吃药,加上我们读书,是一笔不少的费用。幸好母亲也是勤劳的小蜜蜂,操持家也是一把好手,家里猪是一窝窝,羊是一群群。八十年代,家里还评过市级养羊专业户,母亲上台领过奖发过言。专业户奖状写着"养羊三十七,收入六百一",也成了当时大家的顺口溜。在那个时侯也算远近闻名,心中有着不一样的自豪感。记得母亲一到过年还赶着羊走几十公里去县城卖,也经常有人甚至有些是官员级别的人老大远前来买羊。为此我家那时同比村里一些邻居,日子相对过得要宽裕些。我们队上我家是第一个买收音机,第一个买单车。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好,更多年青人开始外出打工,或创业做生意,家乡马路村村道户户通,大山资源变成了旅游资源,家家户户是城里买了房子,老家又新砌楼房。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喂猪喂牛的也都越来越少。
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兄妹几个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父母再无需为我们操劳时,母亲却于2012年得病,2013年回天无力离开人世,留下了孤单的父亲。父亲生怕给我们子女添麻烦,执意坚持一个人孤单地守着那个永远的家。
在这里也和老父亲说声对不起,有时我还和您拌拌嘴,叫您老人家少抽点烟,少喝点酒,多念叼您老人家几句,您脸色就难看,您说抽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酒,现在叫他戒烟戒酒岂不是要他的命。说了几次后,我现在也不敢说了。想想父亲说得也不无道理,形成一辈子的习惯,哪能说改就改得了的。
家的故事说也说不完,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永远也还不清。 父母在,家就在。希望父亲能保重身体,让我们做子女的有更多机会陪伴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