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作者: 愚学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9-04 14:41 被阅读18次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国学都是已经陈旧了的老东西,无论饮食、服饰甚至是教育理念都在跟着西方走,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这种现象不奇怪,因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主张西学东渐,以至于像陈寅恪这样的先生也提倡全盘西化。但是西方科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始终是两个系统,中国人可以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理念,不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改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弊病,并不是照搬。所以说学习和同化是两个概念,需要分清楚。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也分阶梯,由低到高、逐层深入,而这种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由此推,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孙中山曾经在日本神户的演讲中说过:“西方的物质文明是科学文明,是“霸道文化”,而东方文明则是远远超越它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的本质就是道德和仁义。”而这种仁义与道德就是中国集体人格最深层的价值与内涵,并且体现这种价值与内涵的外在表现体就是君子。在演讲的末尾,国父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我稍改了一下原意“对于世界文化的未来,中国究竟是要成为西方霸道文化的鹰犬,还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需要中国人自己去详审慎择。”这就很有意思了,老实说国父的这段演讲显然是极度抑制西方文化的,所以他后来颁布的“三民主义”是以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可惜在试实验阶段就功亏一篑了。最后用“详审慎择”这四个字来结束通篇演讲,其深意不言而喻,你选择哪种文化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我们并没有强迫,并且也强迫不了。不过在选择之前你一定要理清楚这两种文化的优胜劣汰再去做决定,假如选到了不利于你发展的文化,那你就只能倒霉了。“慎”就是慎重的意思,所以你要慎重,再慎重。按照中国古代的话叫“三思而后行”,但是这玩意儿又和“一鼓作气”的意思相背,中国人讲究中庸,那就折中取“再思即可”,想一次就去办是冲动,想三次是犹豫不决,两次总好了吧,这样办事就既不毛躁又不拖沓了。但是七十多年后,稻盛和夫在中国天津演讲时,宣布了一个事实“孙中山激昂的演讲只得到了微弱的响应,总而言之他当时的理想付诸于现实是失败的。”

    从这点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可变的,是能够顺应潮流的。但是中国在明朝时期流行“八股取士”,须知每一种行为都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存在,而作用到达极致,就会转变成反作用,从而让某件好事也变成坏事。八股取士一点好处是能够增加文化认同感,增加对先贤的敬畏之心,从而在道德层面上产生有一种信仰与寄托。然而后来却慢慢演变成公式化运作,也就是死读书,不通意,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大限制了传统文化的“灵活性”。因为灵活性被限制,所以清末西学东渐的潮流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新思想对于人总是新奇的,拿叶公超来说吧,一口流利的英文能迷倒万千少女。这是西学东渐最典型的事例,中国人曾经一度的盲目崇拜西方科学境界,从而忽视东方思想境界。所以东方还没人警觉的时候,西方人可是看的一清二楚。荣格就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曾经被中国学者胡适采访的时候,他说他不相信《易经》,中国学者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产生怀疑。”这说到点子上了,中国学者怀疑自家的文化。刘耀中先生写的《中国与荣格》一文中写到:“荣格曾为威廉的《易经》译本写了十七页的引言,他说西方古代的科学跟中国《易经》原则是相通的。”就连外国的学者都能理性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性,当时的中国学者真的是“入了魔了”。

    话又说回来,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吐槽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影响多深,而是想说现在的人遗忘中国传统文化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骨子里都有君子的魂,只是还没被唤醒。我不想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文字唤醒“中国人心中的尊严”,因为那实在太伟大。我只想尽我微薄的绵力来尽可能激发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君子魂,即使一两个也好,因为君子的形成是有象征意义的。“德不孤,必有邻”,君子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之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bg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