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大时代》连载-第二十篇 又见丁宁

作者: 62ee56d6bd78 | 来源:发表于2016-08-12 01:33 被阅读2479次
    《小球大时代》封面

    《小球大时代》目录

    上一篇《小球大时代》连载-第十九篇 我们为什么这样握拍


    文/“北京套爷”文经风

    丁宁一番话把我的心结打开了,就像一脚踹在腰眼上,把个罗锅一下子踢直了。

    在北京广安门体育馆里我第二次见到丁宁,那次是国家队在进行赛前场地适应性训练,偌大的一个体育馆里只有丁宁、郭焱几个人在练球,与往日的热闹相比显得很安静。

    丁宁受伤了,没有参加那天的训练,一个人坐在挡板旁边看电脑,很少看见名将不打球时身边没有人围着,这正是采访的好时机。

    第一次见到丁宁时还是几年前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在天坛体育总局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馆里,那是我去采访张怡宁时第一次见到丁宁。她当时还是一个没有太大名气的小队员正在和宁姐练球呢,几年后她已经成才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乒乓明星了。在这个飞旋的时代,体育明星也好,商业明星也罢,四五年就是一代人。

    这次我再见到丁宁,感觉她比以前淡定沉稳了许多,甚至有些与她90后的年龄不太相符。古人把人的品质分为三种:一等品质厚重淡定,二等品质磊落豪雄,三等品质聪明才辩,看今天的丁宁身上似乎有了些一等的品质意思了。尤其是在伦敦奥运会争夺金牌的冠亚军决赛上,那个刻板且智商不高的裁判,为了自己抢镜头而制造出的举世瞩目的“冤案”,让丁宁与大满贯失之交臂之后,丁宁显得比原来更加厚重淡定多了。经历对人来说是宝贵的财富,顺境逆境都一样,经历了就好。

    和张怡宁比起来眼前的丁宁显得腼腆许多,身上没有张怡宁的那种霸气,虽然已经拿了几个世界冠军,却仍是纤弱文静,如果不是看到丁宁在球场上打球的那种虎虎生气,你很难把眼前的这个姑娘和世界冠军联系在一起。丁宁的笑很有特点,甜甜的,眼睛弯成月牙儿。

    经历采访多了,知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采访人决不能话多,尤其是对顶级人物的采访,一定要有像样的问题,一见面就开始亮出观点,不要过多盘带,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我一共准备了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动作才算正规动作?二是拉弧圈球打与摩是怎样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乒乓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们从小打球总是听教练说动作不正确,尤其在练正手攻球时教练总说这个动作不对,那个动作有毛病,说的我心里满是阴影,久而久之都有点变态了,每打出一板球都要想自己的动作是不是正确,而不去考虑击过去的球落点好不好,质量高不高,有时甚至荒诞到球打没打到台子上都不关心,而去关心动作是不是对,今天我才明白这叫形而上学。

    糟糕的是这种怪异的形而上学的观念,现在还在继续害着新一代的青少年,每当我看到孩子们被那些误人子弟的三流教练骂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家长在一旁还高兴地觉得是严师出高徒时,总会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中国的教育什么时候才能不像条龙而更接近人呢?

    到底什么是标准动作,我至今也没搞明白,自然很想听听丁宁是怎么说的,人家是今天的世界冠军,和她的宁姐、楠姐一样,是这个地球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姑娘,她的动作一定是标准的。

    让我意外的是丁宁并没有从纯技术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她一边用左手比划着动作一边说:“我们每个人的长相不同,人的身高、臂长,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是不完全一样,如果把每个人的击球动作放慢,把它精确到数字化,都不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绝对的标准动作,教科书上讲的动作只是一个大概范围的参考值。如果每个人的动作像机器人一样精确到一度不差你反而打不着球了,而且也没有必要,想用一个动作打百球,这个动作是不存在的。”丁宁说话语速很快,而且喜欢打手势。

    “但正确的动作一定是和谐优美,舒展而符合人性,能发上力,拉出高质量的球来就是正确的动作,有的人动作看起来和教科书上讲的有些差别,但只要能打上球,他自己觉得很舒服,你就不能说他是错的。你看大雁在天上飞,鱼儿在水里游,马儿在路上跑,动物哪懂什么高度角度,它们都是凭着自己的身体本能在做,许多地方是我们人所达不到的。”丁宁是东北人,但她的普通话讲得很好。除了个别词还带点东北味儿以外,个别词汇有那么一点点京腔。她语速比张怡宁慢一些,而且多是细声细语。

    我平常都是在电视上看丁宁打球,这是我第一次和丁宁坐在挡板旁安静地谈论着乒乓球。

    “乒乓球是个很活的东西,瞬息万变,哪有什么以不变应万变的绝对正确的动作,见招拆招,企图用一个所谓标准的动作来打所有的球是荒唐的,这样的所谓标准动作是不存在的。”丁宁喝了一口水又继续说道。

    “一个动作是不是正确,不仅要看它是否符合规范,更重要的是看在什么情况下用。近台、中台、远台,动作和触球点都不一样,许多道理在书本上说说可以,在快速的拼搏中你是不可能想这些物理原理的,更多的是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球感。”丁宁是个喜欢说话的姑娘,一碰就说。采访这样的人最舒服。最怕的就是那种问三句答一句,然后目不转睛的看着你,让你不知如何是好。

    弧圈球的“撞击”与“摩擦”是当代乒乓球技术中很纠结的一个问题。说它纠结是因为究竟是“先打后摩”还是“先摩后打”,两种观念相持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结论。为了寻找到真理,我请教过许多世界冠军和乒乓高手,有的说是“先打后摩”,有的却说是“先摩后打”,谁先谁后没有标准答案,这可难坏了我们这些民间的草根球迷们,我们今天练习先打后摩,觉得球速太慢,打不死对方,过一阵子又试着先摩后打,球速有了,但命中率差,总还是输球。理论不统一,心里就没了底。革命的小路上没有了方向,剩下的就是茫然。

    今天碰到丁宁,我想着重向她请教这个问题,她说是哪种我就听她的。跟着冠军向前走保准没错。“丁宁,正手拉弧圈球时应该是先打后摩还是先摩后打呢?”我期待着她的答案,这就像是一个天平,看她把砝码放哪边。

    丁宁听完我问这个问题后并没有立刻回答我,而是拿起放在身边的球拍,右手攥紧拳头在上面打了打,又想了想才若有所思的对我说。“这是一个问题吗?打与摩怎么能分出先后呢,先撞击球已经出去了还怎么摩?在摩擦中也有打击的成分,我觉得摩擦与撞击是同时发生的,很难分出先后来,只不过是比例不同罢了。”丁宁笑了,弯弯的眼睛中透出一种智慧的亮光。

    丁宁的这番话一下子把我心里的结打开了,就像一脚踹到腰眼上,把个罗锅一下子给踢直了。原来我们是在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纠缠撕扯了很多年。我忽然觉得自己太矫情了,于丹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四条腿的青蛙向一只蜈蚣求教,说我四条腿蹦跳时都要分个前后,你几十条腿走路谁在前谁在后啊?蜈蚣想了半天实在难以回答青蛙这个问题,但它发现自己不会走路了。

    我自己特像那条大蜈蚣。

    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像这样蜈蚣走路的问题呢?也许我们还在为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费尽心血,也许你的每一步演算都是正确的,但这个问题错了或是根本不存在。

    胡适曾经说过“少谈点主义,多解决点问题”,这话至今仍没有过时,说的是主义往往太空泛,不能存活在实际中,为只能停留在梦中的主义争来争去,甚至断头流血没意义。但有时问题也会成为“主义”,有时这个问题不存在,或者本身没答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用自己的第三只眼去审视一下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切忌不要不管不顾一头扎进去,结果害人害己。有的人明白了,回头是岸已浪费很多青春,很多人一辈子不明白,也只能在失败和自恋中混日子。

    丁宁帮我回答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打开了这副我自己给自己套上的镣铐,放开了手脚,我觉得自己该长球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大自然安排一切都不会漫不经心,而且有着无限深意。

    我正想把第三个问题什么是乒乓球的最高境界拿出来问丁宁的时候,几个球迷冲了过来,把我们的谈话打断了,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看样子和丁宁年龄差不多,手里拿着一堆巧克力和苹果非要塞给丁宁,一边塞一边说她早晨七点多钟就在体育馆外边等丁宁,保安就是不让进来,一直站了五个多小时,后来保安实在磨不过她才把她放了进来。我看她的小脸冻得红扑扑的,手上也被水果带勒出两道深深地印,心里真是泛起一些感动,只好把第三个问题咽了回去,让这个小超级球迷和她心中偶像合个影。

    这小姑娘告诉我她是丁宁的超级球迷,可她自己不会打乒乓球,因为她男朋友会打乒乓球,也是丁宁的超粉,她也就爱屋及乌渐渐地成了球迷,后来她跟男朋友分手了,一心没了二用,终成铁杆球迷。她特别希望丁宁能赢,丁宁一输球她会几天心情不好,那次奥运会丁宁被裁判冤枉失去了大满冠的机会,她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一个礼拜没出来,家长急坏了,以为她得了精神病,后来丁宁又赢球了,她整天笑着高高兴兴地去上班。她的爸爸妈妈更是把丁宁供成家里的“小祖宗”,希望她赢球,丁宁赢了球家里的日子就太平就快乐。

    可怜天下球迷,可怜天下父母心。

    看着那些球迷们围着丁宁照相签字,朗朗笑声在体育馆中回荡,我知道这次采访不可能像采访张怡宁聊得那样尽兴,留点遗憾也许是好事,以后有机会再问吧。

    那次采访结束后我再也没看见过丁宁,但总在电视上看到她的比赛,也总会想起那个红脸扑扑的小球迷。


    《小球大时代》目录
    下一篇《小球大时代》连载-第二十一篇 “铁嘴”张怡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球大时代》连载-第二十篇 又见丁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bs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