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人物分析与评价
孙少平——背井离乡的奋进者,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孙少平的一生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孙少平的青年时代前半段在文革后期,后半段在改革初期,这样的成长背景,注定了他想超越却又无法超越农民子弟的命运。
孙少平是在贫困中读完高中的。刚入学时,他是自卑的也是不成熟的,穿着破烂衣衫的他每次都等到别的同学拿完饭,才默默地去拿自己仅有的非洲黑面馍,但他学习刻苦,心怀远大的理想。当他发现班里另一个女生也和他一样贫困时,一半同病相怜一半好感,使他们走到一起,相互交换书籍,交流心得。慢慢的,孙少平开始蜕变,他发现自己转述的故事同学很爱听,自己和同学一起打篮球也很开心。他意识到人重要的是内在,一个人衣着破烂,善良正直的品行,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而这种尊重的前提是自己要尊重自己。
这种认识使孙少平在精神上开始独立、自尊,而让他真正变得明事理,把他与生俱来的善良转变为道德力量则得益于几位女性。先是伤害过他的郝红梅和破女子侯玉英。侯玉英因残疾个性有些刻薄,出身城市就常常瞧不起贫寒的孙少平,但在一次外出游玩中,孙少平处于善良的本性,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险些被洪水冲走的侯玉英。一方面使得侯玉英放下了偏见与傲慢,另一方面也使得孙少平受到同学们的敬佩,更加感受到人品性的重要性。郝红梅则是出于改变自己家境况的目的,而疏远孙少平,接近家境好的顾养民。侯玉英的先疏后近和郝红梅的先近后疏,让他在高中小社会里体味到世俗、世态,变得更为理智、明事理。

田晓霞的出现则具有单纯的积极意义,两人出于对对方见识品行的欣赏,而接下深厚友谊,出身城市的田晓霞见识广读书多,她推荐孙少平读各种有思想的书,同时和他交流时事和书籍。孙少平本就不是平庸之人,自身的积极追求和求知欲,加上田晓霞的不断引导,二年高中,学校虽没教什么知识,但孙少平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自卑的孩子,在学识上他可以和田晓霞高谈阔论,在道德上他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高中毕业时同田晓霞的临别聚会上,他说他绝对不会变成那种“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几个褡裢,在石圪节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田晓霞虽是调侃之言,却说到了孙少平的内心深处,他惟恐自己会被农村的那种传统意识淹没,而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他坦然面对人生,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是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也树立了他的信心。当他揽工为别人当小工背石头时,刚走出学校的他虽然背上伤痕累累却没有叫喊一声。当那些同他一起下煤矿的矿工去领工资,却连当月的生活费都不足用时,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他又具有现代意识,时时不忘学习,能文能武,也使他赢得了爱情,田晓霞不顾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事业方面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掏煤的男人”。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然而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尽管他一直致力于改变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农民的意识,渴望超脱现实,但总难以摆脱行为、思考都受到作为农民的身份限制,生活行事中总受到身为农民的意识所影响,并自称是“以现实出发的哲学”。作者结局写到原本渴望改变现状、有着远大抱负,并努力为之奋斗拼搏的孙少平,不知何时起变成了一个安于现状的煤矿工人,也许作者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平凡”一词,从而达到全书的宗旨——平凡!
高中毕业,学识和见识使得孙少平不会像哥哥一样留在乡下,而是毅然决然地外出打工。我认为,小说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性在孙少平打工经历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农村户口,徒有学识和体力的少平只能做最底层的活,做小工搬石板,即使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的条件中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活。这种工作不比务农轻松,危险性还比务农高,虽然不是在农村,但周围都是出蛮力的人,根本开阔不了眼界与学识,连看书都难。这就是农村孩子的一种现实,我为少平感到惋惜,甚至一度不理解他的选择。但后来我慢慢明白,少平是命运的奋进者,他有着改变现状和迎接挑战的勇气,留在闭塞、狭隘的农村,不可能有任何变化,走出去才有希望,虽然结果可能并不尽人意,但至少奋斗过努力过。
对苦难劳动的眷恋。少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去干纯粹的在外人眼里低下的体力劳动呢,还表现得不亦乐乎?开始甚至还得掩饰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以便能够“入”这个门槛。这在社会中显得有些异样。在我看来,少平的这一举动,源自他的农民情节。少平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少平清楚体力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也知道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作为一个被农民父亲含辛茹苦用汗水浇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对劳动者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劳动本身的尊重,同时也包含了少平对父亲,像父亲一样的劳动者的爱与尊重。他对体力劳动的无端渴望正是他对父亲的尊重与爱,对劳动热爱的体现。这种尊重与爱甚至植根于他的骨髓,以至于他必须投身到体力劳动中来让这种爱得到依靠。他在体力劳动中感受着父亲一样劳动者经历着的艰辛,并因为分享了他们的艰辛而感到精神上的快乐。
对苦难生活的描写则是有意衬托出孙少平面对苦难的勇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正是孙少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开卷所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体现出的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在孙少平身上以一种欲挣脱而不得分离的形式来寄托。
(小说的一号主人公,所以花的笔墨多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