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

作者: 天作棋盘星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22:29 被阅读52次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婚姻与道德》)。

    主要是以他作品的影响力来评定,并选出一部作品来作为代表。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组成的评委会评定。评委会在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文学奖推荐人选。从2月1日开始,评委会开始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经过资格确认、初选、复选后,9月中旬,评委会开始复会进行决选,确定最终获奖者,然后在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布当年的评选结果。每年12月10日,文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向文学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一张巨额支票。

    我最早认识罗素的时候是在王小波的书里面,他的书里面,说罗素是他的人生导师。罗素影响了很多王小波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反复穿插讲罗素,所以我就认识到他。还应用了他很多名言,我就觉得罗素这个人很有魅力。接下来我就看了他的作品幸福之路,感觉到他对人生幸福的理解,指导很多的人,也包括也有我,看这本书也不例外。一方面是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罗素的精神,另一方面,想要对西方的哲学的脉络做一个了解。索性把西方哲学史找来再读一遍。 这本书他先入为主了,确实,对于哲学小白来讲,难免被他的观点影响,导致先入为主。另一方面,书中的信息量很大,作者以公元前后三千年的时间轴为线索,探讨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需要大量的补充阅读才能跟上他的节奏。

    对于我来讲,花了很长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有了大概的轮廓,要做到真正的读懂还是需要很扎实的哲学基础,这不是一本西方哲学简史能够解决的问题。 是需要日积月累,或者是哲学专业才能够了解这些东西,所以接下来我回研究一个人看一个人的东西就是尼采。先从点来了解这一面。

    罗素本来是个数学家,进入哲学领域也算是“半路出家”。他的哲学,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在搞科学研究时悟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他的哲学观摆脱了学究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朴实的文字中,弥漫着一种鲜活的气质。在这部哲学史里,我们会发现,西方哲学思想以及各位哲学家,都充满了个性。

    虽然相对于大多数哲学著作来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已经算很通俗了,但其中仍然有很多地方不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我之前读过很多哲学作品,所以对其中有些了解,但是相对来说,这是有些很多作品,很多人物都是记的不太清楚。感觉这部作品的信息量之大,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开始,到罗素的那个时期。

    我很迷恋尼采。在读尼采的过程中,他的很多思想让我感到飘忽不定,实在难以捉摸。

    于是我就想去寻求尼采思想的根源,对他的哲学体系有过影响的人物和理念都想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叔本华,卢梭。看这部作品也看到了罗素对尼采的批判,但是只是站在他个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整个哲学的思潮。相比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尼采。

    这本书包括了他很多观点,就罗素个人而言,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哲学观点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确,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是站在某个立场在说话,但是不管他是站在哪个立场,这个立场本身也是处在社会环境当中,他更多的是承载着众多哲学家都拥有的使命和责任。

    当然,不能因为这一点问题就全面的否定其价值,这本书对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论述,深度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宗教、科学以及各学派名人和产生过影响的学说,这是一部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西方历史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整编与论述的著作。对于任何有兴趣要了解西方了解哲学的爱好者来说,这书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对西方的哲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西方的宗教、政治、科技、人文历史的发展演变,这是一部可以全方位综合性的了解西方世界的著作。

    罗素和众多哲学家所创立的分析哲学对近代同样影响深远,他用严格的科学原则将诸多哲学派别尝试统一起来,为西方哲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该书不仅仅是对西方哲学历史的讲述,还包含了众多西方的宗教、政治知识与科技信息,内容翔实覆盖广泛。

    古希腊第一哲人泰勒斯在公元前585年就成功预言过一次日食,而当时的巴比伦不光是日食,连月食的周期也推算出来。

    中世纪的宗教在西方的影响力为什么会那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国王与人民都相信教会决定着一个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教会成功的把人民效忠于国王改变为效忠于上帝。

    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的影响力那么大,因为他们的学说理论被吸收进了宗教里,成为了宗教文化里的重要理论基础。

    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政治的众多决策都是通过抽签来决定的。

    约翰·洛克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对西方世界以后的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不得不说罗素的思维是很清晰的,他对前人的批判也是有根据的和经过缜密思考的,他力求以一种逻辑与数学的分析方法来对待哲学,跳出以往所有时代的哲学家固有的时代思维与主观思维去对待哲学,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去审视全人类与哲学。他会说社会主义的缺陷,会说其他哲学的缺陷,这固然有个人的意见在其中,但是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在思考任何哲学的或者科学的问题时可以抛弃所有的固有观念,在了解他们观念的基础上去提出新想法。

    一个人一生的历史,基本上可以概况为不断认识自我和认识外在的过程,外在分两个方面,即有生万物和无生的宇宙。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亦大抵如此,即认识人类自我种群和外在事物及宇宙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充满了哲学的精神,哲学的指引。

    譬如一个巨大的黑暗荒原,人类在其中行走,科学是手中的明灯,能照亮的区域虽然越来越广,但也随之也会发现未知的区域更广。而宗教神学则如同人类心灵中对无限未知区域的敬畏感,敬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越多便越是走向真诚对宇宙的崇拜,此是自然神和宇宙神的渊薮。最后是哲学,是人类的思辩智慧,是一种思想直觉,依靠这种直觉,人类不断在横向上提高科学,同时在纵向上不断开启对宇宙的认知。

    基本上,科学的任务是追求具体的物质真相,哲学的任务是追求抽象的精神真相,而神学的任务则是在物质和精神两者未追求出真相的区域内设想或者创造”真相”,从而提供给未知的人类以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

    正是这种东西,安全感,科学也好神学也好哲学也好,都在为人类提供一种具体的安全感意识。微观上,人生活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这让人会有不确定的流浪者意识,个体需要一种可以触摸感受到的安全感。如此,他才能安于环境,安于自我的位置,从而提供其他人一种由自我架设的安全感保障。当绝大部分人能提供这种安全架设时,社会文明才能稳定,提升和进步。宏观上,人类所居住的这颗星球在宇宙中流浪,这是群体上的不安定感,宇宙环境的不确定和因这种不确定而造就的自然环境中的灾难使地球事物缺乏群体上的安全感,于是智慧群体整体上的渴求安全感意识。人类文明的最终任务,就是从具象到抽象,完整的提供一份安全答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人类精神中那种深刻和巨大的敬畏与恐慌。同时,亦感触于罗素深厚的智慧素养。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提供哲学史著的作家都能带给人以上述感受的。

    以下为他人观点

    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简洁的,最初的西方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独领风骚,对世界的本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可以说是现代科学的原型,虽没有真正准确的解释世界,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苏格拉底如同济公,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可却能深入的思考事情的本质,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却仍然保持独立的思考;柏拉图仿佛唐僧,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写出著作《乌托邦》,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制造出一个完美的社会和制度,消除人类的痛苦,可现实是残酷的,漂泊苦行一生却未能实现;我最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真的是一个学霸,在当时科技水平如此落后的时代,竟能写出如此多的著作,研究的领域广泛的惊人,亚里士多德在有前人的发展铺垫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钻研,研发出许许多多科学的理论。

    但一个思想的巨大影响也会带来负面效果,那就是当有新的理论出现时,会被旧的思想所阻碍,影响越大,阻碍也越大。在进去公元后的发展时代后,神学开始兴盛,从犹太教到天主教再到基督教,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对神学的研究,并顺便发展了占星术以预测未来。这个时期的哲学几乎没有很大的发展,宗教和政治开始纠缠不清,权利纷争的故事一直上演。

    在宗教时代,哲学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是出现倒退现象。在进去文艺复兴时代,又恢复到了犹如希腊和雅典一般的辉煌。这个时代诞生出了许多影响深刻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世界的本源,社会的组成结构,道德伦理,逻辑和语言等等,浪漫主义的卢梭,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辩证唯物论的马克思,还有分析哲学等等。其实,每种哲学都是在一定时期,在一定制度和环境之下,人对于社会和世界本质的思考,提出许许多多的理论去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回答这个世界最本质的问题。

    宗教和哲学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有玄乎无法理解的神说,有符合规律的哲理,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循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我认为,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但是还有一片领域,它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双方都不承认它,并且还攻击它,这片领域便是哲学。

    罗素说过,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学科。既不是诉诸权威的上帝论,也不是一切以理论和实验为依据的经验主义,而是在超脱当前环境,却又不失客观实际的约束。我觉得哲学家很难提出合适的理论来从根本性的解释世界本源,人的出生和成长总是受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提出的理论也会受环境文化的限制,因此总会存在缺陷。

    但正是这些哲学家的不断努力,在讨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主观认识重要还是客观实际关键”这个问题就争论了千年,不断的探讨和调整,才延伸出如今的科学,才有了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科学理论再如何进步,也会有这种思维体系的弊端,只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很适合这种思维方式。就如同牛顿力学在当时被奉为经典,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后来发展的量子力学将其打破,人类在微观角度上的认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不管何时,哲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指导人类发展的方向,也推动着人类前景的脚步。

    最后的总结

    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罗素的个性。这种“个性”正是这部书最闪亮之处。阅读此书,如同在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领下,游览西方哲学画廊,所有的画面都是彩色的、生动的,而长者的讲解也是活泼风趣的。这种阅读感觉,与正襟危坐的“客观”相比,更符合大众心理。

    这本书对我来说收获很大,我了解了西方哲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太阳,我能想到的,前人都想过千遍万遍,在漫长的黑夜里,每一个孤独的灵魂,跨过时间的长河,仰望同一片星空。在那里我也知道在那片星空下也有很多耀眼的众星,希腊七贤,犬儒学派,怀疑派,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柏拉图学派,智者学派,经院主义,浪漫主义。在那片天空下,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我们可以从中看见反射后的阳光,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

    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酒神巴克斯的崇拜者反对这种理性。酒能带给他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欢乐,打破日常生活的苦闷。没有酒则生活无趣,有酒生活就埋有隐患。眼光长远与冲动之间的对立贯穿历史,不分上下。
    俄耳甫斯的崇拜者相信轮回,认为人的灵魂会因在世的表现受到祝福或者遭受痛苦,人应该依靠自己和宗教礼仪净化自己,人归天地共有。最虔诚的教徒除了圣餐之外不吃肉。
    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不断地在流。
    留基伯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万事万物总有一个因,都是必然的。
    社会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收入的不平等。
    很多人原本不是无赖,但生活的不幸,让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无赖。
    还有一种时代,他们生活在其中看不到未来,知道理想绝不可能实现,于是变得绝望。最后只能将精力转移到一些宗教和迷信之上,期待着产生奇迹。
    生活稳定下来。这种生活虽然安全,但是只有动乱才有创造力,稳定则意味着停滞。
    他认为,愚昧的原因有如下四种:一是受脆弱且不恰当的权威的影响;二是受习惯的影响;三是漠视群众的见解;四是用炫耀外表智慧的方式掩藏愚昧。他认为,产生所有罪恶的根源就是这四种原因,尤其是第四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xj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