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拾璎
我先生从本科到博士毕业,连续在清华受教育九年,所以,他对母校的感情笃定而深厚。每逢一年一度的清华校庆,他都要拉着妻儿去广瞻一番,顺便看看他那些日渐苍老的教授。
在这四月的春风里,穿戴整齐雅洁的一家四口徜徉在清华园古老宽阔的林荫大道与古典凝重的现代建筑之间,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一样,我和先生喜欢端详一代一代的清华人,无论是白发苍苍还是青春年少。女儿则钟情工字厅一代的建筑,她看不够那片曲廊回折。儿子可不同了,他每年喜欢的东西可不一样,有时是礼堂前草坪上偶尔飞来的鸽子,有时是天上的风筝,有时是荷塘里的鱼。今年不一样了,明显感觉他话少了,可能是感受到了小升初的压力,他经常若有所思,这不,走着走着,他冷不丁问我:妈妈,你说,人为什么要上一所好大学?
简单的一个问话,却让人一时不好回答。
是的,为什么要上一所好大学呢,孩子?如果一个人不适合读书,干嘛非上大学不可呢?可要真适合读书,上个好大学可真是不一样呢。夜深了,我还是异常清醒,想着你懵懂的眼神,我还真想给你一个圆满的答案呢!
思绪不由飞远了,回到妈妈当初的求学时光。有的事,年轻的时候有些迷茫,可再经过一些世事,心里豁然开朗,但现在说给你,你也未必能懂啊。
好学校才是好教授云集的地方
我本科那会儿学的是法科的经济法专业,上的是普通一类本。有意思的是,从一年级到大四毕业,我从没有一天对法律感兴趣,一直钟情于文学、历史和哲学。当初还以为这是天性所致,一辈子再也不会对法律有兴趣了。
过了两年,当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北大法律系女教授王小能,被她渊博的学识、优雅的气质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就暗下决心,研究生一定要师从王小能教授。等我考进了北大,却不见了这位可爱的教授,据说她到香港出家了,我一下子失望透顶。然而,等陆续接触到贺卫方、朱苏力、尹田,钱明星等著名教授时,蓦然发现,在我心里一直沉睡的法律种子竟不知不觉地开始破土、萌芽,进而疯长起来,一扇扇屏障被打开,新鲜的思想激流奔涌,荒芜的心灵上不多久就长成了一片广阔的原野,心里矗起了一种对法律的虔诚的、不朽的信仰。
我多少次反思这个问题,我上了四年本科怎么就没受到应有的启蒙,怎么就对法律一直找不到感觉呢?其实不难明白,那是因为全国范围内北大的法律系是最好的,最好的法律教授都集中在北大。我原来的教授传授的是知识,现在的教授传播的是他们对法律的兴趣和信仰,现在的教授可以用自由、活泼、幽默的方式渗透给学生深刻、系统的思想。好教授告诉你治学的方法,不会传授给你知识和技能,因为那是细枝末节。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在老师们的课上,多少次,我一面像鲸鱼似的吞噬着他们思想的精华,一面为自己的快速成长而频频激动。
原来,只有好大学才有名师,只有名师才能从思想的根基处塑造你!
我们奋斗了十八年,当然不是为了那口咖啡啊
思绪回到三年前,麦子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和惆怅。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只有我们这些来着偏远地区的人读了,才能理解那份难言的唏嘘。
无论春夜还是秋夕,我坐在故乡的庭院里,天幕低垂,坠在下面的星星又大又密,宛如一颗颗钻石。中天的月亮也比北京的皎洁,仿佛会说话似的,清风拂面,连深夜的虫鸣都更令人着迷。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北京可没有这么美的夜晚,如果让我选择,哪怕毫无挂碍,孑然一身,我会永远留在这片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吗?听听我内心的声音,不会的!因为报考大学就是追寻文明而去的。咖啡代表着城市文明,封闭的心灵需要汹涌的文化来占据。
当我们来到一所好大学,也许我们最终都爱不上咖啡,而那些与我们喝咖啡的人,那些陪伴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窗,才真是影响我们处事为人、学业精进的人。
无论是奋斗18年的,还是轻易考进来的,在一所好大学里,每个人都是不寻常的,有的是满分学霸,有的是天才诗人,有的是发明大王,有的擅长辩论。有的学富五车,年纪轻轻就读万卷书。更有家庭背景好的,跟随父母遍游世界,见闻满腹。每一位同学都是一座活的宝库,如果你能虚怀若谷,从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发现令人炫目的美德和独有的专长,从而悄悄整合、磨砺、改善自己的不足,大学毕业的时候,你就会变得光彩照人。
当然,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也会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在好学风的带动下,在卓越教授和优秀学长的影响下,更多的是含蕴责任、勇气、荣誉、自律精神的同龄人,这些人献身科学、服务国家,有社会担当,有自由灵魂,代表着真正的贵族精神,他们生命境界高拔,连带你也卓然而不群。
好大学很累,可它是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我们总听说这样的话,一旦考上大学,文科生很轻松,理科生也不累,大学很容易混。如果这话对,一定是针对一般大学来说的,譬如我本科时,就过得相对轻松惬意,可到了北大后,才知道北大法律系的本科生都很累,像永不停息的机器一样累。同样一个知识点,普通大学的学生只是学了个皮毛就浅尝辄止,而在好大学里,同一个理论需要教授讲解,小组辩论,查阅图书,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深刻体会并彻底消化,从而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现如今,国内真正的好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靠近,宽口径人才培养、扎实的学术训练、完备的导师制、深入的社会实践、丰富的国际交流,这些高屋建瓴的教育实践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卓有成效地服务社会。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只争朝夕,越是自律和勤奋!好的大学,不努力、不勤奋的人是被淘汰的,是待不下去的,因为考进好大学的学生,都埋着勤奋和努力的习惯,大家都渴望进步,学习能力强劲,在争先恐后的氛围里你追我赶,任何人都不敢偷懒,更不可能颓废,你只有扛不住压力的时候。
因为你在学校里足够努力,知识结构完善而又扎实,理论根基又深又稳,再加上广泛的兴趣、宏阔的器局,学校的名气,你就会比同龄人更有机会进入大公司、大机构、政府机关上层,别人费了很多年的光阴走的路,你轻而易举就能跨越过去,更快地接近成功。
优秀很可能是熏出来的
想起我大三的时候,与一同窗闺蜜去校内看望她的一个亲戚,亲戚是学校一位退休的老教授。教授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他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你们看,学校是熏人的,你们本科生的气质和专科生就不一样,多了些涵养和深沉,为什么呢,就因为你们在大学多熏了两年嘛。
越是好的大学,举办的讲座、艺术节、辩论赛以及各种社团活动越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美国总统来华访问,他的演讲地点不选清华就会是北大,如果他到上海去,会首选复旦。究其原因,他的身份和学校的名气决定的。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吸引社会名流光临,而普通大学,请到名人就比较难了。任何时候,社会都是一个功利的社会!
在一所好大学里,讲座和社团活动都非常多,需要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一场好的适合自己的讲座,不仅能触发思维,甚至能长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方向。那些组织得相当严谨周到的社团活动,则能让人眼界大开,拓展襟怀。一个好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它凭借文化的张力可以壮阔青年学子的人生。
为什么一个来自山沟里从未见过世面的穷小子、傻姑娘,在一所好大学熏陶四年后,一出校门,气质形象脱胎换骨,那都是好学校里的好东西熏出来的呀!
孩子,生命对于人可只有一次
当然了,孩子,等你长大了,你见多识广,看着这些文字,你可能不屑一顾,或者你有一千个理由反驳我:不上好大学,就不能有精彩的人生吗?不上好大学,就不能有平淡美好的日子吗?一个人登不上山顶,在山脚下、在半山腰不也一样看湖光山色吗?不是听说世界500强的职场精英放弃百万年薪隐居终南山吗?不是有成功人士放弃都市豪华生活到乡村养花种菜吗?
乍一看,孩子,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我略一思索,就知道这是懒人、庸人、缺乏进取之心的人为自己寻找的庸常逻辑。作为过来人,我只有最后一个理由说服你,那就是: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在你仅有一次的生命里,如果你从小到大都没有攀登生命顶峰的勇气,都不能在某一个生命阶段中拼尽全力,与庸常的生活死磕到底,而习惯圄于一个狭小贫瘠的空间,从没有见识过世界的宏阔瑰玮,没见识过思想的辽远隽奇,没有被一种崇高的精神激动过,没有被人间至美震撼过……孩子,我觉得你的生命是遗憾的,是不值得过的。而那些从繁华世界回归田园的人,表面上看他们跟一个农人没多大差别,但你知道吗?那种生命境界隔了数重天,判若云泥!
所以,你要经常想这句话: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
网友评论
梅姐姐这段真是写到我心坎里去了最近在北京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多少次有过回家过安稳日子的念头,但都被自己生生咽下去。其实我是个喜静厌动、不善交际和言辞的人,这种大都市车水马龙的生活好像并不适合我,我心里一直有个归隐田园的梦。可是就如姐姐所说,活了二十年我好像从来没有到达过顶峰,每次都是在快接近顶峰的时候被绚烂的景色吸引然后放弃了攀登,虽然现在我也只是在山脚下,但是我一直相信,只有待在北京这个大城市我才有攀登到顶峰的机会,总不能什么努力都没做过就选择放弃,还以自己性格不合为借口来寻求心理安慰。
不过,多谢啊
读大学真的能够改变太多农村孩子的命运!我也是靠读书从农村走出来的😍
世界依然美好。
再说,并不是学历低的就一定比学历高的素质差。通过努力,谁都会越来越好。加油,祝福你!
好的大学的环境会改变人,但家庭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
同样吃一碗饭 在小餐馆 在酒店 在家 在公司。同样的一件事 不一样的态度....
小男孩儿的人生,他如果这么小,就懂得思考,要不要不想走姐姐的路?那也一定不平庸。
这个小子,最终跟他姐姐不一样,你就看着吧
我赞成作者的观点,上一个好的大学非常重要,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同学圈子都会好太多,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习惯、生活,甚至一个人的一生。很多人说大学教的不是知识而人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我觉得只说对了一半。
名校有全国最厉害的教授,有全国成绩拔尖的同学,以及优美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名校能更好的传授知识的精髓;在大家都在努力的圈子里,想不努力都难,4年足以培养自学和思维。
而在普通的大学里,在硬条件上差得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是每个学校都有图书馆,都有自习室,只要积极努力,一样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长此以往养成的自学能力让我们受用一生。这样只是站在一个比较低的起点学习而已,当然可以继续考研考进名校啊(虽然有些名校很看本科学校),甚至读博,完成逆袭。毕竟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一个大学的好坏从来都不是外在的名声所决定的,主体还是里面的人,为什么清华北大厉害,还不是一代一代清华北大学子打拼出来的品牌,然后好的师资力量成绩好的学生就纷至沓来。
所以,如果目前已经在普通大学读书的,要积极努力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考研。还没上大学的,一定尽最大努力不让自己后悔。
无论过去与否,我现在能做的只是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对未来的努力和憧憬。
一所极其好的大学可能会塑造一个学生对于更广阔知识世界的探索欲望,但是,粗放的而非高度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极有可能毁掉历尽千辛万苦迈进极其好的大学的学子,让他们对于探索失去希望。
在我眼里,智力上的奋斗是要以兴趣作为前提的,仔细想想,即使是Top2又有多少学子是真正为了知识的积累而非庸常的考试而学习知识的呢?
但千万不要把这些往功利化的方向上硬扯,时间是有限的,而题目是无穷的。在这样的粗放的培养方案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学习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而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学习他们所真心热爱的,对于极其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应该要的,应该是后者。
作者虽然说了,现在中国大学开始效仿美国大学的培养体系,但就我的亲身体会而言,我们或许可以靠人力和财力将科研指标强行提高,但在本科生的教育上……还远未及美国顶尖高校之一半。
我也很纠结,迷茫,是要专升本,还是去工作
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