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若
刻意练习我们一直在思索,新手如何成为大师。古语云,熟能生巧。那是要不断地练习吗?那单纯的练习真的可以铸就大师吗?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的人一直坚持在做同一件事情,而最终的结果是娴熟做,但是却不是大师,原因何在?我想从《刻意练习》中区探索这其中的答案。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只有后天的天才。我们所知道的莫扎特等“天才”,他们是经过后天大量的、正确的、有目的的练习才达到“天才”标准的。在大量的练习之中,形成特定的心理表征,再结合特定的心理表征去培养特定的能力。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换而言之,即是当别人一提到蒙娜丽莎,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这些杰出人物经过了年复一年的练习,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既然“天才”是经过后天努力做到的,那么我们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正确的练习走向优秀和卓越呢?《刻意练习》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练习能够让新手走向大师。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练习,并且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去达到目标。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给了我们几个要点。
要点一 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圆形区域(见下图)。最内叫做“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中间为“学习区”,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跳一跳能够摸得着的东西。最外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图片来自网络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不断体会“拉伸”的感觉,这与人性中的习惯安逸是截然相反的。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一旦你学会了,就赶紧进入下一关。你的舒适区给你带来了多大荣誉,留在这个舒适区就会有多大的困惑。停留在舒适区的人,易安于舒适。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区,不断地跳一跳,这样才会细水长流,不停地在进步。
要点二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简单的说,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成为让人羡慕的人,你只需要在这个领域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这大概是要求你每天就你感兴趣的事情每天保证4小时的投入,专注7年,这就足够了。我觉得假如你这样做,你不应该成为公司最优秀的,而且世界上最优秀的。这就是所谓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大量的事情。
心理学认为,人工作的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和智商关系很大,很难通过记忆提高。
长期工作记忆,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转,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块”。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你再怎么练也无法改变自己胳膊腿的结构,但是你可以让自己大脑长出复杂多变的“网络结构”来。甚至我们可以说: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大脑中的。如果我们能够打开大脑,每个人脑中的网络神经结构都不同。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中,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重复,同时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秋叶曾说如果能做到每天坚持集中注意力训练两个小时,随便哪个方向,坚持一年就足够你成为专业人士。
要点三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单调重复没有意义,还得方法得当。练习需要反馈,反馈让你感知进步,如果你不在乎反馈,那么就意味着你停止进步或者已经放弃了。比如坚持写博客也是一种获取反馈的方法,把自己学到的写成文字,就是对思想理解深度的反馈,再通过交流和行动,就变成自己的思想中一部分,这都是刻意的。
无规划不练习(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无反馈不练习,无观察不练习,无记忆不练习,无积累不练习,练习必须是有反馈的,这样才会有进步。
反馈也有以下几种:
一定要有反馈——立即反馈
老师的作用——提供即时反馈,而现在的学生们根本不可能获得反馈,他们唯一能得到的反馈就是考试。
学徒制——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贝尔实验室的学徒制景象)
有练习,有反馈,有改善。不做没有反馈的练习,让所有的练习都变得高效。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要点,还有兴趣和心智模式也是重要的。兴趣能让你接受专注训练,而心智模式形成思维框架,心智模式能帮助你把相关信息和不相关信息区分开来,让你放置你日益增长的行业知识。刻意练习的要点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到时间之中,相信你的世界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写于2017年1月31日星期二
若蝶自来,伊已盛开。我是伊若。喜欢我文章,就请点个喜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