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在村子里却小有名气,小时候,常听村里的人叫她“和事佬”。
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说实话,那时我也不懂“和事佬”的真实含义。
然而,跟在母亲的身后,亲眼目睹她轻而易举的平息了一次次家庭矛盾,一场场邻里战争。当大家向母亲投来敬重的目光时,小小的我充满了成就感。
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过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学的是孔孟之道。在当时文盲遍地的农村,母亲的文化素质具足了当“裁判”的基础条件。
母亲绝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说出的话让人信服。所以,谁家有儿子不孝、婆媳不和之类的矛盾,都会把母亲请去评理。
母亲的三叔公无子,过继了妹妹的儿子。为他盖了房子讨了老婆,养子却经常对养父母大吼大叫,三婶婆经常找母亲哭诉。
母亲找来堂弟,给他讲二十四孝,用王凤仪老善人的思想开导他,让他明白养父母的恩情比亲生爹娘还重。后来堂叔学了善人的道,善待养父母,为他们养了老送了终。
母亲有良好的个人形象。虽然身材矮小,被人称作“小个子”,但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从无私心,让人敬佩,从而能做到不怒自威。
父亲的舅舅去世早,两个表弟自小缺少家教,他们和母亲差三十多岁,也常喊母亲“小个子”。母亲对此从不在意,“小叔子和嫂子闹着玩儿呢”,一笑了之。
这两个表弟,经常对他们的寡妇老妈吆五喝六,娶了媳妇之后更甚,母亲因此成了他家的常客,我也有幸亲历了一次次战争。
每次,母亲都用娇小的身体挡住老表嫂的苕帚、棍棒,拽开表弟冲锋对峙的魁梧身躯。然后,就是漫长的良言相劝。
对表弟不孝行为,母亲从来不进行严厉指责,而是把他们看成自己兄弟一样苦口婆心进行规劝。这边结束,那边又教老表嫂如何处理母子关系和婆媳关系,直到母子、婆媳互相认错道歉。
母亲有宽宏大度的胸襟。她从不婆婆妈妈,斤斤计较,对于得罪她的人也从不记仇。
那时,我家的东邻姓任,是父亲的远房舅舅,属于偷奸取巧又嘎又坏的那种人,人送外号“任老奸”。他经常因为间壁墙等一些小事,欺负我老实厚道的父亲。
现在,我仍能记得他经常贼眉鼠眼趴墙头向我家偷看的样子,象极了那时电影里的特务。可见他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何等印象。
可是,母亲却总是不计前嫌,她常和我们说“人在做,天在看,再奸再滑也不能把事儿做绝了”。每次东院发起战争,她都主动过去拉架。任家两个儿子分家,也都找母亲进行财产分割。
其实,那时农村分家除了领几件生活用品,并没有财产可分,反而儿子要领结婚欠下的债务。所以分家是个棘手事儿,谁也不愿意揽这个“瓷器活”。能够让老少婆媳都满意,也许只有母亲做得到。
母亲的那个时代,农村的家族式管理日趋没落,老人的权威不断受挑战。而法律尚在完善,对广大农民约束力还没有全面形成。同时,农村的教育严重落后和脱节,农民只相信一尊神,对孔孟之道也是严重批判。
此种情况下,身高一米四十左右的母亲,以她单薄的身躯,出入于每一个发生“革命”的家庭,充当裁判员、调解员,成为大家公认的“和事佬”,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的家乡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