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复习课,回顾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两道题目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中的销售问题涉及一次函数的问题;第二是利用报纸的习题,让学生回顾利润、销售和几何问题。
1.课堂教学
第一题第1小问是一次函数求解析式的问题。说来话长,从接手这群孩子以来,这还是我第1次给他们讲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因此我花费了一些时间来讲k和b的几何意义,然后才回归习题,详细的讲解并板书。作为第一个题目,学生们的难点在于第2问,不会直接用第1问的结果来列方程。因为他们不理解销售量就等于他们在第1问中求出来的关系式中的y,即10x+100。
接着,我让他们做第2二道题目,结果,第1问就把他们给难住了,因为求关系式并不像第一题当中那样,可以用代定系数法直接求解,而是需要根据题意分析。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放弃第1问,直接做第2问。不一会儿,有人正确的列出方程,也有人理解错误,因为题目给出的是设售价为X元。而他们习惯的降价X就要相应的变成(80-X)元。大部分学生在这里栽了跟头,原因是灵活应变能力不强。
我们列方程的依据是:单个利润×总量=总利润,列完方程后,我带领学生们回看第1问。此时,学生们会发现,第一问要求的数量Y不就是他们在列出的方程中的总量的关系式吗。有的学生显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也有的人仍是一脸懵,可以理解,第一次见识到这样的题目,需要有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第2节去7班讲,第2题时我就让他们跳过第一问直接做第2问,有几位同学就能够顺利的倒推出第1问的结果,效果有所改进。
2.题目分析
这两个题目都是涉及一次函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销售应用问题,可以说难度很大。比起课本例题,它的难度系数提高了一截,有利于训练学生们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的难点在于列一元二次方程,第二题的难点在于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这两个难点其实就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题意,更不能理解一次函数中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即销售量Y是随降价X的变化而变化。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吃透Y与X的实际意义,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分析
八班有一群反应非常快的男孩,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反应快速而活跃,成绩也很好。在8班上课时,课堂氛围很容易被他们带动起来,节奏也会不自觉的加快。在7班,学生们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我总怕他们听不懂而放慢节奏,因此课上讲的题目个数总是不如8班多。可是反映到考试成绩上,7班无论是及格率还是优秀率都略高于8班。所以每一次拿到成绩,对8班就会感觉有点失望。通过今天的讲题做题,我意识到自己今后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在8班不能图快,口令要要求明确而坚定,不能让一部分好钻空子的学生懒于动手,疏于落实。
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们都有进步,我要给孩子们打气,也要给自己打气。相信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他们还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