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封底故事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哪见彩虹。
2017年8月19日 阴雨
一张平凡的照片历经曲折终于印刷成书了。
应朋友之邀为一本国学姓氏的书籍出版拍些照片,编务美女小宋曾参加过本人主讲的摄影讲座,对自己的摄影风格与见解颇为认同。
后受邀在她主办的企业家读书会上,给企业家们做过摄影艺术解析。李总是一位非常注重民族文化挖掘的仁人志士,据说事业有成的他为社会做过诸多公益慈善。目前,个人捐资筹建的一幢仿古敬老建筑主体工程即将完工。
作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爱国爱乡的典范,编纂委员会需要这幢建筑的主体摄影作为这本书的封底插图,就自然找到了我。能为国学书籍的出版做点什么,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有缘尽些微薄之力的幸事儿。
冬季一个雾霾弥漫天,小宋驱车带我向拍摄目的地进发。在一处有着美丽传说的山脚下驻车,放眼左右是空旷无际的原野,纵横眼前的是一座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山脉。
小宋说这条贯穿村庄的水泥路都是李总无偿给乡亲们修的,无疑以前这儿没有如此平坦的道路,乡亲们出去外边肯定是晴天坎坷曲折,雨天泥泞难行。
至于何以在雾霾天去拍建筑,也是处于无奈的选择。世人皆知这两年雾霾天一个月十有八九,加上我俩时而有各自的工作,遭遇一个朗朗乾坤算是件不易的事情。再说这个僻静山坳平时不是随意就路过的,就先去踩踩点儿,寻觅合适的拍摄角度与感觉。
工地前推土机还在平整高低不平的场子,周围沟壑环绕。女孩子衣着光鲜靓丽,我就让小宋在车里等,只身深入高坡深谷,在没路眼的荆棘丛生地穿行。
建筑摄影除了光线,角度是重要选择。可笑是在下去一米多高的立陡田埂时,脚下两滑,身体三歪,稀里哗啦就滚了下去,下意识护着相机翻进冬天干枯带刺的荆棘里。手上即刻就被植物尖利的针扎了几个洞眼,不争气的血水瞬间喷薄而出。好在冬天穿的衣服厚,万幸没被植物的刺穿透身体,若是夏天估计就有好看的了,肯定会惨的不像样子。
虽是大雾弥漫的雾霾天气,拍出的几张片子雾霾衬托着仿古建筑充满朦胧欲仙的效果,从摄影欣赏的角度还是令自己满意的,这也许是老天爷对自己摄影意志的考验,相比收获的愉悦这点儿意外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雾锁诗韵最重要是观察到了预计可以拍出满意片子的最佳角度,就在深壑与建筑的斜对面,村庄那户小楼的楼顶认定是至佳拍摄方位。
沟大谷深,呼哧哧爬上坡顶,皮鞋里不知何时灌满了土石,磕尽鞋子的尘土,见到小宋问能否去那家楼顶看看,她说这家长久没人,估计一时不会送来钥匙,不过没问题,这里的村民都会支持我们工作,见天色渐晚也只好带着遗憾作罢。
路上用衣服遮着伤痕不让小宋看见,这么大人干了件没成色的事情,好意思公之于众?回去涂点药水三五日也就结痂了。
哈哈!
冬去春来的下午,碧空如洗,白云悠悠。小宋打来电话,书籍就要交稿排版了,就等这张原计划的封底照片,咱去拍吧!
汲取上次的经验教训,换上轻便的布鞋,俩人谈论着路途的好山好水,就直扑冬天看好的那户人家。好事多磨,这户全家在外地。托人找来钥匙,暗锁如何扭怎么都不动,也许是经久生锈,几个人轮流使尽浑身解数,连踢带踹,十八般武艺轮番门上阵是死活不开,几位爷们儿妇女一时大眼瞪了小眼,束手无策没了主意。
望着蓝色天空密集的白云由密渐稀,自己心里如热锅上的蚂蚁。飞檐斗拱的古建筑,湛蓝天空衬以如仙白云飘然,是难得有意境的场景,大心肝祈祷白云呀你慢点飘去!
聪明反被聪明救,自己断然决定从其邻居家楼顶穿越。可邻家竟也是大门紧闭。负责这事的哥们儿赶忙联系,这家主人在几公里外的矿上作息,紧急电话,紧急召回。主人驱车一路狂奔的样子赶来,一帮人即刻蜂拥而进,登堂入室。
此时,天上白云只剩两朵悠闲的往建筑顶部移着。急忙入位一阵专注嘁哩咔嚓,定格了这幅得来全都费功夫的片子。
想想上天还是对自己眷顾的,冬天的时候建筑这边还没有砌好围墙,一直担心工地还是一片杂乱,拍出的片子肯定影响整体视觉效果。如今围墙把杂乱遮了个一干二净,墙垛造型还波浪起伏,使片子平添了不少情趣。也算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前景春意盎然,树木葱茏又增色了无限气息,真乃天助我也!
完毕,贼心不死心的我,在小宋们执意陪同下又绕着深沟谷底,提着相机锻炼了一回身体,绕来转去没那个角度觉得比楼顶更满意的了。
静忆叹然,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不经风雨哪见彩虹?
虽非一张出奇的摄影佳作,回想拍摄小波折,足以令己回味慰藉。
仙乡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