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意义上读的第一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书里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城中的人想出去,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也是《围城》这本书哲学议题的核心。
这句话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思考生活中处处“围城”!
生命的轨迹并不是从这一点到那一点的线,而是从这一圈到下一圈的圆,犹如年轮一般,由小到大不断扩张的圆,都是我们的“围城”!
出生,是所有围城的起点;意识,是启动围城的钥匙!
出生时刻,我们像一个光点,向所有的方向释放光芒;萌生意识的瞬间,我们感知了世界的存在,产生了分别、界限和概念。
于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围城”出现了!
世界从原初的一,变成了二;从无数可能的光点,变成了线、面、空间;从虚无,跃入妙有;从没有疆界,进入由层层“围城”包裹的心智世界!
客观的二元性,成为建造“围城”的元素:阴阳、男女、有无、生死、是非、上下、正反、内外......
当然,还有我们自身的主观二元性:爱恨、离别、苦乐、悲喜、愚智、美丑、亲疏、贵贱......
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现象,每一种情感,都会成对出现,分别占据了“围城”的内外两侧。
“围城”世界的哲学意趣很浓,举个例子:
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我们与希望之间就会出现一座“围城”,“围城”内外,都是寻找希望的人。有意思的是,我们虽然位置对立,但是目标一致。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要寻找的希望就在对面,只要互换位置,便可以实现各自的希望!
我甚至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围城”任何一边人的希望就是另一边人的绝望,反之亦然!
我们的生命轨迹,就是一圈一圈的圆!“围城”内外,尽是人们对未知的试探!
当我们充满希望的时候,不是我们圆满了,而是还没有经验绝望的一面为我们搭建的“围城”而已!
我们由希望进入到绝望的时候,以为希望跑去了“围城”的另一边,留下绝望在自己的一边!但其实,希望并没有跑去另一边,希望只是被绝望完全的“占领”了而已!
结婚的人,想要离婚;未婚的人,想要结婚!
“围城”内外,尽是人们对未知的试探!
像一个人的爱情无法送给另一个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经验可以分享,但是无法复制!
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在经验属于他自己的未知!
在已知世界里,无数次的强化训练,也无法与一次未知世界的经验相提并论!
“围城”,是一切未知的开始!
经验,是一切智慧的根源!
这世界究竟有多大?围城的悖论:你要实现的部分,注定成为你将要甩掉的部分!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二元论开始的。因为二元论,我们发展了心智,因为心智,我们认识了世界!
解构世界,然后重组世界,这是心智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
解构世界的时候,我们同时在分裂自己;重组世界的时候,我们同时在拼凑自己!
在解构与分裂,重组与拼凑的过程中,我们或者迷失在一个又一个“围城”之外,又或者困在一个又一个“围城”之内!
生命的历程成为一次次心智的突围游戏, 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一面与另一面之间,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徘徊不前!
那些成为已知的,永远被未知的光芒掩盖;那些清晰可见的一面,永远没有神秘模糊的另一面让人激动不已;那些有限的可能,永远抵不过无限可能的诱惑!
然而,未知终将成为下一个已知;神秘模糊的另一面终将成为下一个清晰可见的一面;无限可能终将成为下一个有限的可能!
这一切的循环,在螺旋上升,时刻不停的向我们揭示着“围城”的悖论:你要实现的部分,注定成为你将要甩掉的部分!
围城内外已知就是死亡,未知方是永恒!
作为一个经验者的主体存在,“围城”的另一边其实是我们的另一种可能,一个未知的自己!
这个未知的自己,浑身上下散发着光芒。但是,一旦我们实现了他。所有的光茫都会渐渐散去,另一个浑身光芒的未知自己会同时出现在另一个“围城”的另一边!
这种过程周而复始着,我们在经验无数个未知自己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的生命轨迹画下了一圈又一圈越来越满的圆!
沉溺在已知的世界中,会让我们裹足不前,探索未知的可能,才是生命的动力所在。
让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灵魂,置身未知中,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生命意义的背景下,“围城”的存在不再虚幻,而具深义:时刻提醒着我们,已知就是死亡,未知方是永恒!
探索未知是生命的动力所在有意思的是,在我思考“围城”的过程中,前一刻的思考也会成为后一刻思考的“围城”,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我历经了“城城”围堵。
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不断思辨,在“围城”内外不断否定,在“写”与“成”之间不断的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