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381/400】《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轻教学”旨在通过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微小,但有效力的修改来推动教育的积极改变。
第一部分 这样设计教学细节,知识记忆更扎实
1、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类: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
2、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对知识间的关系了解得越清楚,我们才越能够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思维,不愿意花力气去记东西的学生对一个话题的理解永远只能流于表面。
3、不管我们想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认知技能,对于事实资料的记忆都是必要前提。
4、在一节课的前几分钟或者最后几分钟进行轻教学活动,对课程安排进行微调,或者调整引入新知识和回顾旧知识的顺序,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一章 课前课后巧提问,课堂内容记得牢
1、测试效应~提取效应就是说,如果你想从记忆中提取知识,就必须先进行记忆提取的练习。对某件事的记忆练习次数越多,你在未来记起这件事的概率就越大。
2、反复练习回忆某件事情可以加强对这件事情的记忆。
3、测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每天课堂上的小测验,或者口头考查,还可以是在线的简答题。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口头问答这样简单的形式进行。
4、每堂课开始时、结束时和正式考试前的简短的(不需要评分)单选题小测验可以把学生成绩提高整整一个档次。
5、记忆是思考的结果。利用上课开始或最后的几分钟针对课上讲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
6、每节课一开始,让一个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三到五分钟的总结,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做一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的好处之一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
7、提醒学生,你不是想让他们找答案,也不是想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而是在帮他们进行信息的记忆,只有花时间从大脑中去提取这些信息而不是去笔记本中找信息,他们才会有所收获。
8、阅读检查。学生接触网络上的课程内容,就可以进行提取练习了。在每一页或每一部分内容的最后设置一些提取练习,并保证学生必须做完这个小测试才能继续学习下一部分内容。
9、交错式学习。要让学生记住作者的国籍,我不会让他们在一堆国籍中进行选择,而会让他们做一个简答题:作者的国籍对他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要完成这道题,就需要他们记住作者的国籍并对这一信息加以运用。
10、下课前请学生写下当天学习的最重要的概念和一个仍然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疑问(也就是一分钟书面报告)。
第二章 先测验再讲课,学生理解更深刻
1、对希望学习的内容进行预测可以提高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后期提取的能力。
2、预先测验效应:未学先测验,理解记忆更深刻。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先花点时间来预测答案,即使预测是错误的,也会加强之后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暂停—预测—思考。在预测活动中,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你会积极寻找事实或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大脑就为接下来的学习进行了充分准备。
4、只要是尝试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答案不正确,这一过程也让大脑在接收到正确答案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处理,从而为大脑对这一信息进行编码创造肥沃的土壤,这种效果是直接看答案达不到的。
5、如果不希望那些错误的答案给学生留下比正确答案更深刻的印象,就一定要及时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预测或预先测验的答案是否正确。
6、预测—信息暴露—讲解。如果能在讲解了正确答案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预测正确或者错误的原因,那就更好了。
7、保持概念化,快速反馈 ,促进反思。当讲到事件、问题、事例或历史事件时,先不要说出结局,让学生来猜一猜结局。
8、奇会让大脑中的海马体更加活跃,而海马体对于记忆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多个知识模块,交错教学优于单一教学
1、交错式学习:a)将课程学习分散进行;(b)将你想掌握的技能进行混合练习。
2、采用分散的学习,时间的间隔会让我们慢慢遗忘学过的内容,当再次学习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从长期记忆中去提取信息,所以,分散的学习迫使我们至少部分地进行了记忆提取。
3、交错式学习是指花一些时间来学习某项内容,在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一项内容时先暂停,转而去学习第二项内容,然后回到第一项内容的学习,学习一会儿以后再转向第三项内容的学习,然后又回到第二项内容,如此往复。简单地说,这个过程融合了间隔式学习和混合学习。
4、模块式学习或练习会加深某一特定环境和在这一环境中学习的技能或概念的联系,而交错式学习迫使我们频繁地将学到的信息和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迁移,从而帮助我们培养将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新环境中的能力。
5、设置一些每周回顾环节,让学生可以利用每周最后一次课程的最后15分钟来运用本周的学习内容回答或解答新的问题。
第二部分 这样设计教学细节,知识理解更透彻
1、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学习内容,而课上由教师引导进行一些诸如解答问题、批判性思考和写作等活动的课堂架构。
2、塔伯特指出,有效的翻转课堂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间频繁地互动,他在文章中把这种互动比作“在训练的时候教练与队员之间的那种互动。教练不会帮队员来做这些练习,但也不会站在一旁让队员胡乱练习。
第四章灵活使用框架图,知识体系更连贯
1、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像专家一样学习。框架图效应:怎样帮助大脑建立知识网络。
2、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不断形成新联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领悟力就是要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这样的网络可以让我们将所学领域的已有知识与其他信息、概念和思想进行关联。
3、作为一名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这一领域发展一个关联更加紧密、密集的知识或技能体系。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环境促进联系的形成,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联系。
4、不完整的讲义给了学生一个系统的框架,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索和建立新联系。在深入学习之前,先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以及他们已经建立的联系(预测练习也能达到同样效果),这样做会让你知道新的内容从何讲起。
5、开学第一堂课快下课时,在已经向学生介绍了课程主题和大概内容后,让学生写下三个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或三个他们希望通过此课程学到的东西,在第二次上课时与学生讨论大家写下的内容。学期的第一天专门留了30分钟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情况。
6、给学生提供一份系统化的内容框架并让他们自己填充细节,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避免“知识孤岛”的情况。
7、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管是幻灯片上的内容还是其他什么内容,都要越少越好。只给他们提供一个大概的框架,框架的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自己补充,他们就能建立最深刻的知识联系了。
8、提出一个焦点性的问题,让学生以概念图来回答。
第五章课堂即时反馈,引导学生“专念练习”
1、随堂反馈,拔高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无论你想教给学生什么认知技能,并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都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有练习的时间。
2、培养(对于某一认知任务的)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重复这一目标过程。
3、为了学会一项技能,一个人必须一直进行练习,练到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到的程度为止。
4、在学期开始前,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学生在课程中应该掌握的认知技能。分出这些技能的优先顺序,确定哪些技能是学生需要尽快掌握的,哪些可以在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后再开始培养。
第六章 自我解释,把思路“说”给自己听
1、自我解释是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填补空白、做出推断,以有效的方式学习。
2、时不时让学习中的学生停下来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3、同伴教学法。搭建自我解释活动的支架。引导学生关注原理。利用同伴学习的力量。
4、在网络作业和阅读材料旁边留一些空间让学生在完成的时候可以写下自我解释,让学生关注自我思考。
第三部分 这样设计教学细节,学生学习干劲足
第七章 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让学习充满动力
1、根据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内在激励因素驱使下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最深入的学习。早点去教室,课程一开始塑造诸如求知欲和好奇心之类的情绪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讲一些精彩的故事,把整堂课的内容放到一个故事框架里。
2、唤起学习目的——自我超越目的。在教学大纲中。在课程描述中不要写这门课程将会讲到什么内容,而应该写它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东西: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什么技能,让他们来改变世界?学习可以给他们的生活、未来和职业带来什么好处?上课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确这些目的。
3、承认教室中的情绪,让课堂成为社交活动 ,充分利用情感的可传染性。给学生一些机会共同学习、与同伴相互学习和与教师一起学习。表现你的热情。
第八章 如何树立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
1、不同类型的表扬对孩子和他们的态度、积极性、表现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2、成长型思维模式:愈挫愈勇的根本原因。教学模式:调整沟通方式,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3、奖励成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冒险,失败后得到教师的指导,然后再尝试,而这一过程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在总体考评中的分数。给予促进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反馈意见。
第九章 课内外实践:让学习和社会联系起来
1、基于活动的学习、服务性学习、课堂游戏学习。让学生有机会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专心参与到现实世界中的项目和活动中,并促使学生对课程组织及项目本身进行创造性的和整体的思考。
2、如果你设计的活动需要学生向社会大众展示他们的作品,这会让他们看到这一学科、课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会激发更加广阔和具有公共意义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