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6结束复习,然后拿手机点开知乎,看白日的小故事——那个创作平平却说自己剧本卖了200万的年轻人最后怎么样了。最后也没怎么样,揣着100多页的剧本混进酒会,加那些对他有用的电影圈人脉。
不爽,但真实。而且作者也不是把它当小说写,而是用来劝谏“30岁想成为作家还来得及吗?”的提问者,这个提问者平时会“阅读一些文章并且不时写些散文,想要进攻写作行业,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远处有光,面前有网“来不及了。”这位名为“若问行慢”的知乎朋友这样说。
知乎上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这种水平适合写作吗?”“我这样的文笔写小说有希望吗?”“这样的写文水平,能不能尝试努力一把?”“高中毕业这个写作水平,有天赋或能从事写作工作吗?”
送鸡汤的大有人在,泼冷水的也比比皆是。我的目的不在看回答“YES”or“NO”,而在看他们的理由,言之有理即能打动我。也在这样的回答中,思考写作需要什么,自己欠缺什么。
把自己当做幼儿,以空杯心态去接纳“若问行慢”说来不及。开头先问是不是,“来得及”指的是什么?搞钱、出人头地、扬名立万?如果抱这样的目的,可以撤了。尤其在题主眼里的写作不是“广告文案”“软文”“短视频脚本”“媒体稿件”“剧本”等商业写作,而略偏向严肃文学。然后他就讲了上面那个有梦想有行动也只能摸爬打滚的年轻人的故事。
说完故事,他给出“来不及”的理由,第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品质——表达欲,题主没有;第二、行动力差。别人问他写过什么,不是甩出一个链接,而是说“我读过一些文章,写过一些散文,我有兴趣和想法”,行动远远不够。
待人处事,可有“大干一场”的倾诉欲望?说得有理,我也开始反思自己,遇到人事,有无表达的欲望。有的,记得遇到背后给人使绊子、外表无辜纯良的同事小菊,啥也不管就把这事记录下来,写完还炸呼呼的。
平日里,感动的、愉悦的、悲伤的、担忧的,也一一诉诸笔下。很久以后,也许我会忘记那些事,但文字会记得,且饱含当时的热情。情感中的我与此刻的我本是一体,透过文字,我能轻易把握当时的脉搏,总览长久以来的心路历程。
行动上,连续写作201天,至现在九月,各个平台的随笔约19万字,加上小说的21万,近40万了。小菊心血来潮问我:“搞到钱没有?”我说“没有”,本就不是奔钱去的。若要奔现,首先要转为读者思维,而非展现自我,我还没有做好那个准备。而且,近日要准备一场大考,能每日保持笔感,已经很满足了。
连续打卡201天虽然表达欲和行动力都有,但不意味我比题主强,端看定位在何处。
倘若只是记录生活,铜板子一个没有也甘之如饴,我们是一样的;
倘若要进军写作行业,那么市场敏感度、作品质量、更新量都不可或缺,我们各有各的漫漫长路。不要说“网文不需要文笔,故事精彩即可”,真正能源远流长的,除了“爽”,它本身的质量也一定是过关的。读者又不傻,写不出,还阅不出吗?毕竟浸润中文多年。
同在一片天空下长大,心中自有气象“任何年龄开始都不晚......晚的是永远停留在想的阶段而不去行动。”一位名为“芦荟”的知乎答主这样说,列举艾丽丝门罗37岁创作、82岁获诺贝尔奖和普通人退休后创作出书的例子,也鼓励提问者多观察、多动笔,成为作家指日可待。
我又回头把“若问行慢”的回答看了一遍,发现他虽在说“来不及”,但并不是为打击而打击,而是在告诉提问者成为作家需要怎样的品质,跟这位鼓励写作的“芦荟”,都具善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急流或静湖,皆上善若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