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709316/be1e9504964324b1.jpg)
1、
小中高的学习,偏基础偏暗记,也符合孩子大脑结构的成长和发达过程,不求深度思考的功底,要的是熟记和掌握知识点,能举一反三地活用的能力。
(而现在的小中高的题目,感觉尽多是如培养每个孩子成为数学家的东西,拔苗助长,非但没有好处,简直是在作贱孩子。)
所以,小中高学生学习时的第一关键要素就是为了能熟记的
“反复”。
2、
反复也有反复的方法,如果搞错了,对于宝贵时间和有限精力来说,都是很大的浪费。
反复时的关键点在于
学习第一、第二遍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当然,时间充足的话,多用点时间仔细学也是可以的。
如果感觉时间比较紧张、多忙,那么在要“反复”做的初期阶段,细心做和花时间做都不是明智的学习举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8709316/12bfbde0ab75b1fb.jpg)
3、
反复要达成的程度,在于
“记到完美为止要不停反复”
这是反复的行动前提。
所以,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多少理解浅薄也不要紧,反而可能更好(这个后面细说),不管怎样先往前推进。
“高速Speed学习(快速浏览,有不理解的也略过)+高周转(快速全部结束后再开始新的一遍)+高频率(有空有时间就翻阅)”
是重要的Point。
当然,对于反复的次数,喜欢的科目,从第一遍开始就可能会觉着有趣(我记得以前看金庸的小说,都是看完一遍,没过多久还会拿出来再次阅读,特别是其中喜欢的情节,肯定会多瞄几遍)。
而讨厌的科目,可能还没开始或者从看第一遍学习时就会觉着很辛苦。
所以,对于讨厌的科目,这里可以通过运用一个“接触效应”的法则—再讨厌的物事在反复接触的过程中会变得逐渐快乐(觉着亲近)起来。
这个法则应用极广,比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即使这个人再不待见,接触多了自然也会变得不再那么讨厌,还有诸如“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恋爱场景,漂亮的女孩配一个非常一般的男孩,除了男孩家有钱有势或者男孩自己有才,多半能聚合在一起的多应是穷追不舍(多接触)的缘故。
4、
对喜欢科目的说明不要则可,但就后者的“讨厌”,“不擅长”的科目,因为在反复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解在加深”,随之而来的是因理解后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增加,会让你感觉这么课越来越有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讨厌的科目越来越讨厌,多半是因为早早出现的心里抵触—成绩上不去,背诵太吃力,学了也难理解等等。逐渐就会感觉厌烦,然后只要是这门课,从学第一遍开始就心不在焉,更不用说去看第二遍、第三遍或者更多的遍数了,所以,他们很难体会到这个法则带来的好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8709316/fb0f378d7062e1a0.jpg)
5、
人,不管在哪个学习领域,只要“理解出现”,就会感知到一定程度的有趣和开心。
相反,正因为对所学无法理解or理解困难,才会觉着或变得学起来无趣。
从这个感觉出发,
第一遍、第二遍、甚至到第三遍学、复习的时候,也就是在反复初期的阶段,切忌花时间自己仔细看。
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科目,第一遍学习还没结束时,在感知所学的有趣快乐之前,干劲已经低下到自己已经无力再继续下去的地步,就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学生当中,这样的情况不少见。
所以,特别是对一些自己“讨厌”,“不擅长”的科目,其实越往后学越会出现快乐Up的倾向。
为了能获得这种“后发而至”的快感,在学习这些科目的最初阶段(看第一遍第二遍等时),尽量要做到轻快、持续不断地快速推进往下阅读往下看,途中有不懂不理解地也直接略过,就可以把厌烦的心情压制到最小限,再次反复时,也不会出现很强的抵触。
而用高速+反复,同样可以做到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甚至更优秀,最主要作用则还是因“接触效应”带来的从讨厌到愉悦的心情转变。
这是针对学习不喜欢、不擅长科目时的非常有用的诀窍,当然对于自己喜欢的科目也可以这样学,通过快速看和在增加反复的频率来加深印象和深化记忆。
—END—
![](https://img.haomeiwen.com/i8709316/85541beb98d8fbb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