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闲话古诗词古代文化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者: 何潇湘 | 来源:发表于2016-12-04 16:52 被阅读0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知是什么原因,总是会在突然之间,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很感兴趣。对于杜甫便是这样,但想放掉手边的工作,仔细写写他时,却又无从下手。很多时候,我都不想那样生硬地介绍一个人,总想让他们在华丽的文字下绽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重现往日风流。

    杜甫他应该是个忧郁的梦,承载着大唐最后的繁华,将曾经多彩的世界染成了白色。他的诗是苦的,在自己的路段里遍尝苦涩,却又像一阵温暖的风,吹过了整个战火中的大唐。所有人都记得,他该是与诗仙李白比肩的人物,后人认为他是诗中的圣人,尊他“诗圣”。只是,他做不到李白的洒脱,骨子里天生就缺了这份浪漫,或许是时势造成,让他成就了另一块丰碑。

    李唐王朝,是何其幸运!有一个李白高歌盛世华章,剩下铺垫的寂寞,又有一个杜甫来填充。从开始到结束,都回荡着铿锵的生命力。

    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仕途不顺,穷困潦倒,他的一生已不可避免成为一个悲剧。奸佞进谗,家国破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事,一直以来折磨着他。可再怎么愤懑,也无能为力。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时值安史之乱,国家到处残败不堪,唐肃宗乾元元年九月至乾元二年三月,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最后却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唐军内部又矛盾重重,结果导致唐军全线溃败。就在这一时期,杜甫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之一,真实描绘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百姓的苦难。

    原本只是晚间无意投宿,却目睹了这样一场令人发指的行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乱世之下,受伤最深的终归还是老百姓。为充当战争兵力,政府到处抓壮丁,竟然连垂暮老人都不放过,这家的老翁翻过围墙逃走,老妇人苦苦劝说。“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不知这位老妇人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出这件事,这本该是她竭力要忘却的事情,可现实的残酷却不得不让她再次提起。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幸存下来的人这样哀叹着,他们对明天已无想象。

    目睹了这件事的杜甫,他愤懑,却无奈。天亮之后,继续昨日的路程。

    大唐,因为一代明君李隆基,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史称“开元盛世”。最后却因一个善于献媚的胡人,带来一场动乱,毁于一旦。其实很早的时候,国家已隐约显现出了颓废,只是玄宗却还纵情声色,沉迷在酒色中。晚年的李隆基,已失去了年少时的清明,宠幸奸臣,朝中有不少清廉的大臣遭到贬谪。也失了那雄心壮志,连日常生活都变得极为奢侈,或许是他过于自豪自己的功绩,沉溺繁华不能自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忆昔》【其二】

    当战乱爆发时,唐军根本无力抵抗,任反贼吞噬着万里河山,所有富贵荣华都烟消云散。忆昔,忆昔,想到杜甫这首诗,我总是会不停地念叨着这个题目。他回忆往日的繁华,眼看如今的不堪,劝解和鼓舞统治者应致力于兴国安邦。可是他自己,却从没有过什么美好可供回忆。

    杜甫早年应试长安,落第。后来向贵人投赠,又接二连三向皇帝献赋,他渴望仕途,可上天却不给他一个机会。当时权倾朝野的李林甫,妒忌贤能,处处打压有真才实学的人,以此稳固自己的地位。由于他从中作梗,杜甫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而当时,他献上的三篇赋,玄宗读后,十分欣赏,明明就可以逆转形势,却叫李林甫先发制人,断了他的仕途之路。让他,在长安蹉跎了十年光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我总是无法想象古时战争的场面,狼烟四起,烽火连天,血流成河,到处躺着倒下的百姓和士兵,哭声不断。我们能够生在如今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哪怕是贫穷,亦是三生有幸。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携家入蜀,来到了成都。关于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不得不提及的。他在那前后居住近四年,营建茅屋,称“成都草堂”。虽然战乱未息,但他在这儿却有了个安身之所,再怎样简陋,也让他觉得温暖。可他仍然还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这国家的动荡,他始终牵挂在心。一日,狂风大作,袭击了他居住的茅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一次厄运,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眼前的安逸只是自欺欺人。联想到自身遭遇,杜甫写下了这篇大作。读这篇作品,我眼前总是会浮现起一个衰弱的老者,单薄的衣衫,脸上布满皱纹。总感觉他近乎绝望,他说要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老百姓,让他们喜笑颜开。其实,他还有着微弱的希望,他说如果能有那么多安稳如山供百姓居住的屋子,我就算独自一人冻死在茅屋中也心甘情愿。这首诗,达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后人们在读时,总不免从心底泛起忧伤。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这也是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下的诗,共七首。这首诗虽然写得好,但跟他的《三吏三别》,《登高》等诗作相比那绝对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却喜欢这样的杜甫,因为从中看不到他的忧伤,看不到局势的动荡,这是他用赞美春天,向往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偷偷掩盖了。很多人喜欢,或许正是因为杜甫在这首诗里展现了另一个自己,那样地愉悦,感觉不到一丝忧郁。

    关于杜甫的结局,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他就像一朵只在夜间开放,在黎明到来之前就凋谢的花儿。某天,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悄悄开放,然后独自谢幕,不让任何人看到,也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结束这趟旅程。但是我们都记得,曾经有两大瑰宝,照亮了整个大唐,一个是杜甫,一个是杜诗。

    何潇湘2012.10.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mh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