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包子是很多地方的吃食,不信你看任何古装乃至现代剧都有卖包子的,甚至还有大街小巷吆喝:“卖包子,谁要包子。”朗朗的声音。
据说中国第一个包子是三国时期的名士诸葛亮发明的,到现在有1800年的食用历史了,由于地域的不同,包子的做法以及馅料不同,味道也就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品种。
我的家乡包子很简单,是用肉,豆芽、粉条、或者豆腐包制而成的。因为加了肉的缘故所以吃起来很香。
我居住的小区有家包子店,我每天上班时都会路过买上一个包子,起先的包子很大。随着物价的上涨,包子价格虽然没涨,但是包子却是瘦了一圈,我不得不买上两个包子。
起初我都是吃粉条的,吃起来很香,但是吃多了就很腻。于是,改成了青菜馅的,青菜的吃了几天,又觉得好难吃。比家里包得差远了。
我时常想起来家乡的包子。
记忆中,每次包包子都是逢年。
奶奶都是在腊月二十五左右包包子,会提前一晚上发几大盆的面,那时冬天很冷,面很不容易发酵。记得都是把活好的面放在厨房里,盖了好几层后上面再盖着棉被。
第二天面便会发的裂开了嘴,有一股子酸酸的味道。
由于包包子蒸馒头需要地方,家里的抽屉都会抽了出来,洗干净后放入报纸垫底,用来盛放包好的馒头或者包子。
小时候不大会包包子,都是看着奶奶活馅子,擀皮子,爷爷烧锅。叔叔和姑姑们下手包。我们偶尔也会凑热闹包上几个,不过总是包不好,老是被嫌弃,包不了几个就溜出去了。
那时包包子都是放几层,用大锅牌来盖。不等到包好的时候,我们都提前闻到了包子味,跑了回来。
那时,包好的包子和馒头都会放到屋里提前准备好的新薄席(是用农作物制作而成,用来晒花什么的,有时候也会用来打地铺)。等不及包子凉,我们便跑了过来,拿起烫手的包子就吃,一边吃,一边说着烫。一口气能吃上三个大包子,只怪包子太好吃。
我包的结婚后,记得我怀孕的时候,恰逢夏季,我散步时发现地里长了很多野菜,可以蒸包子。
于是挖了很多,记得野名叫做马哄菜。又是摘又是洗,忙完几个小时后,总算是吃到了野味的包子,当真是很好吃。
婆婆知道我喜欢吃包子,去年过年时,在我回家的前一天,婆婆就提前割了肉,买了豆芽豆腐粉条,准备包包子。
我到家的第一顿饭是在母亲家吃的,母亲包了小的饺子,我吃完饺子赶忙回到家,便看到厨房里一个人忙活包包子的婆婆。
于是赶忙卸完东西,就下手包包子。两年没有包过包子,虽然卖相不怎么样,但是丝毫不影响味道。
包了整整一个下午,蒸了好几锅。年后我离开时带了几十个包子。每天早上热两个吃,别提多带劲了。
我们家乡的包子虽然比不上广东的叉烧包,上海的生煎包,杭州的小红包,山东水煎包,开封的灌汤包,但是却有它独特的家乡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