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浙江杭州的孙老师在实验课上发现全班95%的学生不认识白蜡烛,许多老师都表示上课时举老物件的例子,孩子们却不认识。对此,网友展开热议...
几天前,话题#三年级孩子不认识白蜡烛#
上了微博热搜
一节三年级的实验课上,
95%的孩子表示不认识白蜡烛
有人说这是塑料条...
| 用白蜡烛做教具,学生认不出说是“塑料条”
据钱江晚报报道,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已经有二十年的教龄。当天,她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
实验做到一半,有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第二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
但根据举手情况,她估计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还有人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有不少孩子还没明白蜡烛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孩子们给出的理由是,没见过这种白蜡烛。在他们的印象中,蜡烛是插在生日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那种东西。
孙老师感慨,“现在的孩子和十年前不一样,他们能看说明书,会玩乐高,但不认识蜡烛火柴,不会裁纸,也不认识植物和农作物,因为生活中见不到或者用不着。”
最典型的就是划火柴点燃酒精灯,跟十年前不同,现在的学生们都没见过火柴,一看到火焰,全班都吓坏了。“我当时演示划火柴,旁边的同学吓得直接跑到教室外。”孙老师无奈地说,“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会烫伤,胆大些的男生点火柴,女孩能躲到几米开外。”
| 孩子们认不出来的,不止蜡烛
孙老师的遭遇,许多科学老师都经历过,小学还好些,初中老师感触特别深。
杭州惠兴中学科学老师吕志杰上生物时提过几个问题:
“农村或者农场里面的水稻田,水稻都是一行一列种得非常整齐的,为什么?”“青菜的每一瓣都不是重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交错形成叶镶嵌的结构,为什么?”
底下学生的回答都很统一——“不知道,没见到过,想象不出来。”
杭州观成中学科学老师李学明记得曾有一道考题,大意是问:“小麦和水稻的叶子,到底是平行脉,还是网状脉?”
结果把好多学霸都难住了,因为城市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小麦、水稻的叶子。
有位家长看到孩子的数学作业上写到“生产队”,女儿看了半天,说读不懂题意,不知道“生产队”是什么意思。
另一位家长家有二年级小学生,也曾被一道应用题难住了:“笔记本电脑我知道,可台式电脑是什么东西?”
| 老物件需要了解吗?网友各有看法...
对于这种现象,有网友直言学生无知:
也有网友表示,时代在进步,这些老物件孩子们不知道很正常:
究其原因,有网友认为是课本out了:
也有网友说是家长教育不足:
还有人提出建议,要增强实践教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孩子不认识蜡烛,其实并不是谁人之过。热评君很赞成网友说的一句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有象征一个时代的事物。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同样不认得很多上一代人所使用过的老物件。
课本再怎么改,也教不会你生活的全部。
但是,就认识蜡烛这一件事本身来说,热评君认为不管到了哪一代人,都很有必要去认识它,即使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彻底的消失不见。
所以热评君很想对那些还不认识蜡烛的孩子们说一句:孩子!今天你不认识蜡烛没关系,但希望从今天之后,你能学会认得蜡烛。或许你的这一生也不会用到它,但是它能在你的生命里为你多点亮一盏明灯,这盏灯叫做“见识”。
古人有云:“少所见,多所怪。”一个见识广的人一定会比没有见识的人更懂得:认识蜡烛到底有什么用。
龙应台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送给她一种名叫“沙漠玫瑰”的植物,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枯萎的、干的、死的草,很难看。
但其实“沙漠玫瑰”是一种地衣,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就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它又会慢慢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能再次复活。
于是,龙应台就把“沙漠玫瑰”泡在水里,一天一天仔细观察它的动静,到了第八天去看的时候,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果然丰润饱满,色彩艳丽,龙应台跟她的孩子都非常惊喜,忍不住疯狂的大叫出声来。
刚好她的邻居正巧也看到了“沙漠玫瑰”,他奇怪的问:“这有什么好惊讶的,不过是一把杂草而已。”
是的!在邻居眼里那不是玫瑰,只是一把杂草,他看到的是事物那一时刻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孤立的,而龙应台和她的孩子看到的是事物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如果只听“沙漠玫瑰”的名字,而不知道“沙漠玫瑰”的习性和特点,你只能想象到在沙漠中盛开的艳丽玫瑰,而一定不会把它跟“一把杂草”联系起来,就像你不知道蜡烛是什么,见了它也会觉着它是一根塑料。
“沙漠玫瑰”不是老物件,或许跟我们的生活永远也不会有任何关系,认识它有什么用?
认识它能让你的眼界升级,能让你每次见到一把杂草的时候不会轻易的嗤之以鼻,会对自然抱以敬畏之心,会对生命的顽强赋予赞叹之情,会把一根毫不起眼的杂草描绘成绚丽多彩的“沙漠玫瑰”。
这就是思想的宽度,这就是见识的广度,一个有见识的人对生命会有更强的感知。
两年前,教师范仲蠡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说出了教育的核心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与知识和智慧,更是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见到平静的湖面上有一群鸟,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在那里吵吵嚷嚷,这里有一群鸟在飞。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骑着骏马在大漠之中能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这里好多风沙,我们回去吧!
虽然只是调侃,却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教育有什么用?教会孩子去认识不再使用的蜡烛又有什么用?
不认识蜡烛的孩子,永远读不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相思之苦,不认识蜡烛的孩子,永远体会不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离别之情,不认识蜡烛的孩子永远看不见“憔悴。憔悴。蜡烛销成红泪”的伤心泪目之景。
不认识蜡烛的孩子,永远不会明白多年前同样是受教育的学子只能秉烛夜读的艰辛与无奈。不认识蜡烛的孩子,永远无法想象当这个世界没有电灯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一根蜡烛,教会不了你生活。但能传承教育的意义,让你更加懂得存在的价值,更清晰地看到过去与未来的点点滴滴,以及看清生活中最真实的自己。
教育不仅是育人,更是修心。
今天的孩子能熟练地玩手机,打游戏,使用各种APP,一点也不觉着奇怪。因为时代在变化,把三十年前的玩具放在孩子面前,他一定不会觉着那比手机更有意思。
但是,在历史的传承中有些东西不该被忘却。
不认识蜡烛就不知道它的光芒照亮过多少个黑暗的长夜,没见过水稻和麦子就不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粒粒皆辛苦”,没见过台式电脑就不知道文明进步的速度有多快。
时代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我们了解过去,熟知过去的这些事物已经不足以满足日趋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我们才能在文明中不断地寻求创新。
对于历史和旧物,我们更应该心存敬畏,从火把到油灯,从蜡烛再到电灯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完整历程,理解历史的进程,才能把握住未来的方向。
没有什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千年的孔孟之道能传承至今,唐诗宋词能吟诵至今,这些不朽的文化经典都是源自当年那些普普通通的生活里。如今用过蜡烛的老人都学会了用手机刷视频和购物,可会用手机的孩子却还没有通过手机认识到蜡烛是什么。
教育源自生活,教会孩子认识蜡烛不是谁的责任,但从知道了孩子不认识蜡烛这一刻起,所有人都有义务教会孩子去拥有探索知识的能力。
点亮孩子心中的一根蜡烛,不仅是为他的眼界和见识点亮一盏明灯,更是为他的格局和成长点亮一盏明灯。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