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今日看点想法
谈谈对“慎终追远”的四种看法

谈谈对“慎终追远”的四种看法

作者: 灰堆积木 | 来源:发表于2016-12-05 16:41 被阅读941次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大概有四种释义,每一种释义我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相对来说,我更认同南老的观点。

    释义一

    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诚然,“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与“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可以使人的德行增加,但是这样的说法好像是针对于读书人而言的

    很多老百姓都是目不识丁的,不会去思考人生之意义,也不会与先贤去做对比,就像那个放牛娃的一生,“放牛、挣钱、娶媳妇、生娃、让娃放牛”,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像放牛娃一样活的简单,社会风气也是可以趋于厚道的呀。

    在春秋时期,读书人只是小部分人,如果只针对小部分人说,那也太不普遍了吧。

    释义二

    宋儒的解释,这好像也是语文教科书上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宋儒是把这句话归于孝道,“圣朝以孝治天下”,我们向来都重视孝道。但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真的能使风气趋于厚道?要慎重办理丧事,就意味着要找风水宝地,要算五行八卦,这难道不会形成攀比之分吗?虔诚祭祀祖先,因为相信列祖列宗在护佑、审视自己。我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使迷信之风越演越烈吧。

    重视办理父母丧事,每年祭祀祖宗,民德就归厚了,就没人犯罪了?感觉有些牵强。

    释义三

    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佛家有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跟这句话是一个意思。这是南老对这句话的解释。

    有人对南老的解释提出了异议,举了反例,“有些人专门损人利己,干尽坏事,他总是思前顾后、深思熟虑的,要把每件坏事做得不露声色。这样能做到民德归厚吗?”我觉得他的反例举的不对,他没有理解南老的意思,如果按他的说法,这些干尽坏事、深思熟虑的人都跟菩萨一样畏因了吗?他把因果弄错的,这些坏人畏的不是因,而是果。什么样的例子是畏因呢?

    我觉得孟母三迁其实就是一个畏因的例子,一般父母都畏果,比如最终孩子变成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但孟母害怕的是动机,这个动机是初因,比如孟母希望孟子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住在这里,是否是从这个初因出发的呢?如果不是,怎么可能有这个果呢?如果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都很慎重,都是从善因出发,那么民德自然就会严谨厚重了呀。

    释义四;

    慎,谨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就是说,人如果能谨慎一生,就几乎接近了‘道’。这样的人必将会受到后人的景仰,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谨慎一生,那自然就是一个厚德的人啦。

    可是如果要每个人谨慎一生才能民德归厚的吧,那民德离厚应该远远不及吧,因为就连大家公认谨慎的诸葛孔明,也做不到谨慎一生吧,孔夫子虽然是圣人,也不可能一生谨慎呀。这个说法简直离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对“慎终追远”的四种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tl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