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雾霾严重,出门的时候也带上了口罩,每次都恨铁不成钢的骂上两句,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只是很多人都被吓到了,坐公交车的时候,听到一位少年说,在这样下去都要死了,呼吸好难受,我默默地望着他,在他的稚嫩的脸庞上,还保留着时光未曾侵蚀的容颜,我回头想想自己,我怕死吗?我们怕死吗?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关于死的各种名人名言,“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生的伟大,死得光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巴拉巴拉可以说满一整个新闻联播,死亡,一定是人生最恐惧的事情了吧,要不然呢?
我们害怕老,因为老了,就离死亡更近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嘛,这句话可是孔子说的,所以长命百岁且孤独终老是很可怕的,在我们的观念中避谈死亡,因为这实在太可怕了,不敢去坦然的面对死亡,越长大越不敢去问,小孩子会问啊,我从那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大人总是唐塞的回答,捡来的,抱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到哪里去呢,大人也无法回答,因为他们也没去过,所以,这个问题就抛给了哲学,或者宗教,人的终极关怀是他们必须要谈到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呢?
从西方,到东方,每一个哲学家叫都会去谈到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如果一个哲学家不去思考如何为死亡,那他对于人的终极关怀还不够,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庄子,这些曾经出现在这片历史天空的哲学家们,都谈到了自己的死亡观,不管这样的死亡观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肯定,在地球上曾经有人为这样最终极的关怀而努力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先来说说西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是面对死亡是怎样的呢?苏格拉底是被处死的,被五百多名法官宣判,当时他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只要你当众服软,也不至于被杀死,因为只是当时苏格拉底的学说不符合那是人们的观念,所以有的人看不惯,把他抓起来,就想让他认个错,可是他偏偏不,还很强硬地在法庭上说“你们今天审判我,历史将审判你们”,那不得了,苏格拉底被关进监狱,关到监狱以后,学生们都去看他,而且更他说,我们都帮你准备好了金子了,可以偷偷地打通狱卒,放你出来,可是呢,这个苏大爷偏不,偏不走,学生都哭泣着,苏格拉底说:“你们哭什么啊,现在要处死的又不是你们”,学生们没办法,只好眼睁睁看着老师被处死,到了行刑的那天,狱卒给苏格拉底喝了一杯毒酒,苏格拉底喝了之后,一会儿,他问狱卒,:"这个毒酒喝了,是不是从腿开始麻呀?,狱卒说是的,然后苏格拉底又说:“哎呀,麻到大腿了,到肚子了,胸口也是,我就快要死了,请你转告我朋友,告诉他,我还欠医生一直鸡”说完,苏格拉底就死了,你看他到死都还记得欠医生一只鸡,这个哲学家有点搞怪,他对于死亡,原来没有我们看到地那么恐惧。
耶稣,公元前后,我们现在流向的公元纪年便是以耶稣的生日为起点,这是个全世界著名的人物,他的死悲壮而惨烈,被钉在十字架上,他认为,人生下来是有原罪的,看过电影《七宗罪》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我们的生命从生下来,就是以赎罪为目的的活着,这样该有多累啊,生命背负着这么对的灰暗,怎么才能过得快乐的,所以,耶稣是一位革命者,革命是必须流血的,他跟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截然不同的那种风格,但其实中国也曾经出现过一位类似耶稣的人物,荀子,同样是儒家,荀子认为人是性本恶的,这也是在谈到儒家时,很少有人会提到他,在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下,怎么可能性本恶呢?两千年多年前的耶路撒冷,迎来了耶稣,他告诉人们赎罪吧,死后可以升天堂,不然就只能下地狱,生死观简单粗暴,你服不服,不服不行啊,据统计现在最少世界上有大约20亿基督徒,多么庞大的数字,天堂能容得下吗?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他的时代也大约是公元前500左右,他是古印度的一个小国家的王子,不愁吃穿的富二代为什么出家,这个点还要从他看到生,老,病,死开始,他每次出去游玩,都会看到一些不好的人,有的是病人,有的是老人,有的是死人,他心里纳闷啊,所有的人都要这样吗,都会死吗,都会老吗?他想不通这个问题,跑到山上出家苦行,后来又在菩提树下打坐顿悟,对着天空说“奇哉怪在,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只因执着妄想未能得证” 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人的生命是可以轮回的,依据你这一世所造的业,今天是腊八节,佛教里为释迦牟尼成道日,大意是说因为佛陀喝了牧羊女的粥,最后在菩提树成道,而纪念的日子,那么既然死亡不是终结,又有生命好怕的呢,佛教里认为人的生命是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所以不存在最后的终结,要脱离六道,最低也要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的死亡是寂静的,后人称之为涅槃,一种新的生命意识心态的转化,涅槃是一个尊称,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死亡都叫涅槃,后世佛教高僧死了,称为圆寂,取圆满寂静之意。
说了这么多外国的,现在终于轮到本土的明星出场了,先从儒家开始吧,儒家是一个入世的学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好,进而可以治理国家,东周时国家指的是齐国,鲁国,楚国,赵国,这类的诸侯国,天下,是才是指的统一的大国,如周朝,秦朝,汉朝,唐朝,这种才能称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你说一个入世的学派会谈死亡吗?答案是,会的,不坦然的面对死亡,无以坦然的面对生命,因为只要是哲学家,他所思考地都是生命的整体,他怎么可能不谈死亡呢?孔子的职业我们都知道是教书,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职业是主持丧礼,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丧礼上礼节很多,不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人,他喜欢礼乐,从小就看到鲁国在冬至的时候会祭拜天地,王公贵族穿上统一的服装,登上高台,纪念天地,祖先,孔子觉得这是生命最美好的事情了
正因为,祭祀丧礼,孔子不可能不思考死亡,他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很多人就拿这句话说,你看,孔子避谈死亡,其实我们没有把握全文来看,这段对话的另一个人是谁,孔子回答的对象是子路,子路是一个莽夫啊,武艺高强,但是他从来不会去思考这么高深的问题,孔子知道子路是为了在人前显示自己的学问,所以故意塘塞他,“子路啊,你连活都没有活得明白,怎么可能明白死亡”,这点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因材施教,其实在论语里孔子谈到死亡,还有一句著名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闻了生命的真理,晚上就死了也是值得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啊,我们匆匆地过了一辈子,财富,名利,到底孔子的道是什么?
孔子所崇拜的礼乐都是来自于西周,他幻想那个时代的礼同乐和,而悲叹他身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主张祭祀天地祖先,认为鬼,就是人死后所变化的,没有什么还可怕的,也没有什么好崇拜的,只是因为鬼是我们曾经的祖先,我们祭奠他,尊敬他而已,所以他说“敬鬼神而远之” 尊敬他,但是不要和他靠的太近,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这些,但是不代表他认为这些东西不存在,他希望可以通过祭祀祖先,去感受生命的源远流长,承前启后,自己现在可以遵循礼仪的去祭拜祖先,以后的子子孙孙也可以依照礼仪去庄严肃穆的祭奠他们这一代人,死亡也可以很坦荡。
儒家说完之后,我们来谈谈比儒家出现还早的道家,为什么我说道家比儒家出现更早,因为只有道德败坏的时候,你才会跟别人谈道德,只有雾霾严重的时候,才会开始治理,所以儒家的出现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时候,所必然出现的,道家源自于上古祖先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这类的对于宇宙的观察家,我们称之为道家,从伏羲画八卦,文王著周易,老子庄子,无不开阔了宇宙的生死观,《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度百岁乃去,是个很崇高的理想了,但是对于道的观察家们,认为只要我们做的事情和合整个天地运行的规律,活到一百岁是很容易的,所以这些观察家们的观点认为人生是可以很快乐的,只要能够达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于术数。与术数是要相和的。术数也是“定数”,是不能违反的,所以一定要和。什么是“术数”?风水,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四季,这些都属于“术数”。包括人有定数、劫数、命数,这些也都属于术数范围。后面我们还会接触到很多的术数系统,包括男人的乘法口诀也是一套术数系统,它预示着我们人的一种生理功能。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吃的和喝的要根据节气来定,要有节制,要与节气相对应,这叫食饮有节。睡觉和起床有一个不变的常规,这叫起居有常。
只要做到了这些,生命是很自由快乐的,道的观察家们所提出的理论,与释迦牟尼佛提出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首位“苦”,是刚好相对的,佛教人为生老病死都是苦,三界都是火宅,所以今生要跳出轮回,而道的这些观察家认为,人生的每一个状态很自然,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字“真”,真善美排在第一的是“真”,如果没有真,其他后面的善美都不存在了,就像许多人行善积德是为了装点自己的人生,标榜自己是一个善人,
那么道家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呢?这里说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吧
。故事说: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解,因而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因此,庄子认为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为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地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识,都这样对待,那你就会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圣人境界的潜质。
说了这么多对于死亡的态度,但生命是需要去回答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世界上有着各种的宗教,学派,我们生而为人,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不清楚,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晓得,只有当我们的生命完完全全被我们抓在手里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可能去思考,你说,去思考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是的,没有意义,但如果活一辈子,也不去思考生命最终极的关怀,在最后一刻,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许多时候我们都很忙,忙拆开来说,就是心 亡了,一个人太忙,心就会死亡,很可悲,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有时候停下来思考,去体会人生的美妙也不见得不好,你看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把亭子建到风景最漂亮的地方,告诉你,人生并走太快了,在这亭子里停一停,如果人生是一座园林,走走停停,才会快乐,不然一下就走到了终点,你会好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看看呢,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