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龙应台,就不得不提她写的人生三书。她的书不仅给人温暖,也给人提供一些思考。我很喜欢读她的书,就像涓涓细流,流入心底。
我很喜欢她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是克制的,也是指引的,更是让自己的孩子自己做主。跟儿子讲清楚一件事情,后果是什么样的,让他自己选择。
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告诉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她的一些价值观,很喜欢这段话。来看看她是如何写作的吧!
1.她为什么写作呢?
写作是因为我的不安。写作对我而言,或对所有的艺术创作者而言,都是因为在灵魂最深密、最隐藏之处,有某种不平衡,或者称之为苦闷,这不安必须有个去处,有的人是去喝酒,有的人是二十四小时工作,而像我们这类的人是去书写。
这个答案说实话我很喜欢。我也在思考我为什么会写作?我有很长的一段读书时间,也有苦闷。
没有地方解闷,只能写写字,当消遣了。
2.讲真话。
她最初进文坛是因为《野火集》。这本书是她对小说的一些评论。当然有一篇文章是很出名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讲真话?》。那时她在美国当老师,对台湾的文坛也不是很了解。
但是长时间的接触西方的文化,让她敢说敢做。
这或许是她比较成功的一方面吧!
3.中国古典文化对她的影响。
她虽然人在美国,但是枕边都会放着,《古诗十九首》《古文观止》唐诗宋词这些书。
在一次演讲的时候,她提到自己写的一篇文章。说中国作家在欧洲吃完饭,没付钱就走了。老板追出去,他给老板写了一篇文章,这老板就走了。但是放到中国,老板肯定跟你急。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决定的。跟个人没有关系。
她说到在两千年前中国的韩非子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韩非子在一篇文中说到,在禅让制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做领导?是因为当领导是很累的一件事,所以没有人想去当。
跟上面的故事,道理是一样的。
4.她的风格是怎么样的呢?
我曾想过,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野火集”时代的文字煽动性极强,我的目的也在煽动,非常形象化,目标很明确,且多是短期、立竿见影的目标,文字也是比较急促的。我想这是我文风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有两个具体的来历:一个故事是我大四有个交往了三个月的男朋友,有一次他责问我情书中描写“台南蔚蓝的天空”,其中所指的“蔚”与“蓝”是什么意思,我想想我确实不知“蔚”的意思,于是他反问“如果你不知‘蔚’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要用它!”这个人此后就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但蔚蓝的这个经验我一辈子没有忘记。这影响到我日后试图做到,我不理解或无法掌握的文字,我自己不深刻有所感触的文字我不用,不管这个文字多么流行。第二个故事是有一晚,寒夜孤灯下,我读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作品,读到一段“文字应该像植物”,蒲公英吧!也许是!我不知您是否拔过蒲公英,当你把蒲公英的根从地底下拔出时,它的根远比它地层表面上的茎叶深长,它的根湿润且沾著泥巴,爱默生以这个比喻来说明文字的真实感,接近大自然的真实。那天晚上的阅读给我不可抹灭的印象,使我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文字。这两个故事,大概可以表现出我文字风格的重要部分。
从她的文章,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故事一个字都是要追根溯源的。我还在想她为什么会这样?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
5.她是怎么看待名留青史?
《野火集》或许会留下,或许作为历史的纪录,或许是杂文的范本,但至于百年后会留下什么?其实我是真正不在乎,因为人不在了以后,一切都不用说;我不知是否受老庄的影响,基本上,我有很强烈的幻灭感,如佛家所说的无常感也极深,在我眼里,世上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泡沫,都是过眼云烟,包括自己的作品。而我只觉得,此刻,对于我的不安,能透过写作得到满足,就已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写作目的。至于哪些作品会被留下来,哪些会被淘汰,我是真的不在乎。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冯唐写文就是为了留名青史。但是龙应台没有这样的想法。人各有志,没办法勉强。
写作还是纯粹一点的好,带着功利性能走多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