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死后,宝玉在晚上祭奠她,念完祭文后,忽听见山石后有人说“留步”。丫鬟回头一看,却见是个人影,竟从芙蓉花中走了出来。丫鬟大惊:“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宝玉也忙看,却是黛玉走了过来,对他说:“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
书中写到这一段时,晴雯已死,多情公子只能空牵念。宝玉伤心不已,只有用祭文来怀念她。
而接着又写道,丫鬟却错把林黛玉当成了晴雯的鬼魂。
@北十三思 仔细分析这些情节,作者从此段便传达出了三个细节和意义:
一,对宝玉心灵的震撼:
这一段传达出了宝玉对晴雯之死的哀痛,以及他在这件事上无能为力的悲哀。
而在《红楼梦》中,宝玉用以祭奠晴雯的文章,正是小说中篇幅最长的,而且还经历了几次改动。
足见,晴雯之死对于宝玉心灵的震撼。
二,对宝黛结局的暗示:
晴雯死了,丫鬟却把黛玉误当作晴雯。
晴雯和黛玉相像,一开始,王夫人便提到过,她讲晴雯像病西施,而黛玉也是如此之态。
所以,可以看出王夫人极厌恶晴雯,也不喜黛玉。而晴雯之死,本就是王夫人给宝玉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是变相地给宝黛二人的一次警告。
在此处讲到,黛玉像晴雯的鬼魂,也不免让人感觉林黛玉可能也会步晴雯后尘,终将红颜薄命。
尤其是,宝玉将“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一句。最后,又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到后,不由大惊失色。这句诗分明是写黛玉的,更是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最终结局。
三,黛玉晴雯之关联:
大家都知道,红学里素来有“晴为黛影”的一种说法。可在小说中,黛玉晴雯却并没有过多的感情交集,二人之间互动也是极少的。
黛玉对晴雯甚至不如对袭人亲密。晴雯在林黛玉去找宝玉时,还将她拒之门外。
明明是两个不发生交际的人,可为什么又有“晴为黛影”的说法呢?
其实,黛玉和晴雯的相类似,主要是体现在作者对于二人的品、貌、情三个方面的描写。
1.容貌相似:
二女都生得极美,黛玉素有西施般的病容和美貌。
而晴雯的长相,也是极标致的,宝玉将祭文挂在芙蓉花枝上,以《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来称赞晴雯。
而且,她俩也都患了肺病,平日里,她们身上都又体现出柔弱“病西施”之态,最终的命运也都是悲惨死去。
而患上肺痨的人,素有午后低热之症,所以,二人均是面若桃李,两颊桃红。更是显得二人具有倾国倾城之貌。
2.品格相类:
由品性来看,晴雯与黛玉都是一样聪明,慧质兰心,一样的直率坦荡。其质,金玉不足喻其贵;其性,冰雪也不及其洁。
3.性情相近:
晴雯之名,是指雨后的彩虹,极其绚烂,但却不长久。
晴雯是怡红院中最勇敢的女子,她心灵干净,向往自由,具有自我意识和不甘蹂躏的灵魂。
她和黛玉一样,都是勇敢地追求自由的女子,向往有自己的爱情,和自我的权利,为自己所爱的人都不顾一切。4.悲剧相同:
而晴雯之死的悲剧,也不是孤立发生的,那一切是王夫人的一手操控,以及背后诽谤之人的阴谋,而宝玉也无能为力。
再讲黛玉之死,宝黛之爱情,渐渐地背离了家族期望的轨道。黛玉,便成为了家族利益的障碍。最后,贾家便决心放弃了黛玉。
比起宝玉的婚姻幸福,那些人认为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利益。所以,宝黛这对恋人的爱情,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黛玉含恨死去,宝玉同样无能为力。最终,宝玉出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