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共情,只知道,自己在努力共情。
与孩子共情这件事,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练习”。尤其当他两三岁开始有需求,有想法,有明显的情绪时,就一直在做,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作对了没有。
我评判自己共情的如何的标准是,我自己在共情时,自己心里想的什么。
想的是,快点解决他的脾气?还是心疼他?还是想了解他的需求?
1.语言共情
我知道,如果我心里想的是快点解决他的脾气。那我的共情,是共情在语言上,我会说“我看你很生气,是红色怪兽跑出来了吧,我们调节下自己的情绪哈”,而我在说完后,可能会快速的进入其他事情中,就给他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我知道,我这样做,也许有效果,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共情。
2.情绪共情
我知道,我心疼他,抱抱他,安慰他,给他时间,他会调整过来,就像4岁要去打防疫针,他说他害怕,我抱着他,陪着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害怕”,他自己调整了过来,他自己说“我们去打针吧”,他告诉我“就算害怕也去做,是勇敢”。那时候,我知道我的心在他身上,我觉得我共情到了他的情绪。
很多时候,成人的情绪很多,孩子的情绪也很多,所以,第一种语言的共情运用的会比较多,而第二种情绪的共情只有在必要的时候会用。这种感受上的情况,很难分清,但是当第二种情况到来时,自己还是能比较准确的抓到。
3.需求共情
人非圣贤,我也无法无时无刻的共情别人。就算共情我自己,有时候也需要留心观察才行。
而共情到别人的情绪容易,共情到别人的需求很难。
我也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只能共情到他的情绪,却找不到他情绪背后的需求。我一度很怀疑自己很笨,咋别人都能找到需求,自己就找不到呢?
比如,孩子三四岁有一阵不想刷牙,晚上拖拖拉拉不想刷牙,我说了他就不开心,可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想刷牙,他自己也表达不清楚。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个迷,因为这几年过去了,每天刷牙也不再是一件“不想做的事”。
到现在,我也无法做到时刻共情到他的需求。同时,也不再为这件事苦恼了。可能是孩子长大了,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了;也可能是自己看开了,不再纠结每次情绪背后的需求了。
反思自己是一个共情力很强的人,是那种看感人的电视会哭,看悲伤的故事会哭,看可怜的人和事会哭的人,就连看小说,那也是需要常备餐巾纸的人。但是,我的哭,只是觉得他可怜可悲,但是并不会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联想到自己可怜可悲。这可能是自己能共情别人的情绪,但是无法设身处地的想她所想,所以,找不到她的需求的原因?
不管如何,现在并不会纠结这种事了。
总而言之,对于三种程度的共情——语言上的共情、情绪上的共情和需求上的共情——需要修炼,也需要自己想的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