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荣恩斋
经过了八个多月日夜苦学终于迎来了又一年度的高考—2007年高考,女儿的三模的成绩都很理想,平均674.5分,学年排名第七。
基于女儿三模成绩和平时成绩都非常优秀 老师建议她报考“北大”。2007年实行的依然是考前报自愿且无平行志愿,也就是如果在考前,重点大学报了“北大”考出来的成绩差一分没录取,那就又得直接去普通大学了,没有其它的选项。
这种录取方式下,考前报考成了家庭的一场巨大冒险和巨大的赌注,从某种意义上更是在考家长。
一方面要看孩子的努力达到了什么程度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要看家长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各大院校、名校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名校排名、层次的掌握程度。
家长要做的是知道自己孩子的定位,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最不可测的是孩子考试成绩的波动,这与出题和考试的状态都有关系是最不可测的。
家长要把握的是必须把孩子成绩的波动考虑进去,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有些科的成绩是有波动的,但根据过去的经验,总成绩的波动是相对稳定的不差大码,但个别科目会有变化。
所以考虑综上因素,为了稳妥保险起见没有给女儿报顶级的“北大”“清华”退而求其次“浙大”吧。
按录取人数、模拟考试排名、按例年全省名校录取排位,按女儿的成绩报“浙大”还是有把握的。
但是去年她都没有报“浙大”,而且去年报“浙大”的复读考生今年都报了“吉大”“北航”“对外经贸”等退而求其次的稳妥学校。
相比女儿报“浙大”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的,因为女儿去年报的是“对外经贸”,今年要冲刺“浙大”等于说上了不是一个半个的层次,是向上向前跨了一大步,是在拔高!这个风险相对于她去年的风险肯定是大得多,别说是复读生,就是应届生风险也是巨大的。
在高考的历史上复读生这样向上报的几乎没有,实践证明在当年吉林一中只有女儿一个人报了比去年上了一层的学校,其余的复读生除了一名叫孙畅的同学是平报的(去年报清华今年还是报清华)剩下的都报了比去年下了一层,甚至两层、三层的学校,虽然他们的成绩也都非常优秀,有些去年还报的是“清华”“北大”。这些复读的考生已经不敢冒再次落榜的风险了。
女儿后来跟我说过报考最后一天的情景:报考志愿表提交上去的那天上午,她曾三次悄悄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前,犹豫着要不要改一下冲刺的第一志愿的“浙大”,毕竟去年都没有报“浙大”今年别人为了稳妥都向下报了,只有她一个人是向上攀登很高一层,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选择的痛苦煎熬,最终她还是战胜了自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不动摇。
女儿的高考(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