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气温仍然不低于30度,太阳丝毫没有减去盛夏的威力,一厢情愿地泼洒持久的热情。从公交车上下来,撑起阳伞,沿着人民路左拐,前往老街上的图书馆。
老街的梧桐树一踏上老街,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
街道两边,矗立着高大的梧桐树。它们伸展着遒劲的枝条,像忠诚的老兵,默默守卫着老街。九月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绿叶,洒下点点斑驳的光圈,微风掠过,光影轻移,像金鱼在水中游。我收起遮阳伞,站在树阴下,好似在母亲的怀抱,说不出的舒服惬意。空气中流动着清新的味道,那是大树呼出的气息。
我喜欢这条不足一公里的林荫大道,因为遮天蔽日的梧桐树,是老街不曾改变的。
二十多年前,这条街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十字路口以东,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大楼高耸,有县城最好的省重点中学,岔道以南不足五十米处是第一高级中学,西侧与中医院相邻。附近的居民区典租房炙手可热,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有学校的地方,人气特别盛。
西街,临临十字路口的是县委政府大楼,接着是实验小学(县城最好的小学),对面是百货大楼,县城最早的商业大厦,毗邻着县城唯一的电影院。再往西,连接着两条最热闹的小商品市场。过去,乡下人过年过节,置办年货,或购买结婚用品,常说“上城”,即主要逛县城的心脏——J江路。
如今,留存的除了几家银行,其余的几乎都搬迁了。市政府迁往东南十里外的滨江新城,重点中学从城中搬至南环,又从南环至长江之滨,第一中学迁往北二环,实验小学摇身为外国语学校,搬至南环以外。中医院迁至城北。三所学校的拆迁,导致原先低矮的典租房显得衰败寂寥。原来的西街,砍伐了所有的梧桐树,重新改造成商业广场,步行一条街。然而,步行街不足一里路,几座商业大楼,经营不善,相继倒闭,仅剩一家勉强维持。广场四周高耸的大楼几乎十室九空。
幸运的是,东街的道路格局没有变化,枝繁叶茂的梧桐树留存了老街的模样。东街原来的省重点中学被城东小学扩建。这所小学是J江路上唯一的学校。道路两边的商店,大多经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路上行人稀少,偶然发现一满头银发的老人,骑着小型的红色电瓶车,后面坐着同样花白头发的老太。两位三十多岁的外地妇女,骑着三轮车,后面拖着硬板纸、泡沫板和打包带等……
东街上的图书馆内,除了工作人员,三五位老者,坐在书桌旁,戴着老花眼镜在看报纸。挑了三本书后,返回去站台等公交车。站台边,两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守候在广告牌后。
昔日辉煌的老街,曾是我们乡下人的“罗马”,艳羡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城里人。哪怕仅有一小间平房,老街的市民讲话的高分贝无不透露出生在城里的优越感。如今,“罗马”土著人也随之市政府和学校的南迁,拥至滨江新城的“罗马”地。
然而,老街并非一直寂寞。晚上五点多,老街开始苏醒。城东小学的学生放学,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重现了往日的场景。晚上七点不到,白日沉寂的广场顿时喧闹起来。大妈们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挥舞着双手,扭动着腰肢,灵活更换着步伐,散发着永恒的青春气息。尤其在夏日的夜晚,广场上,人群涌动,人声鼎沸,乐声铿锵,好像要把白天蛰伏室内的压抑报复性地释放出来。外地人瞥见这种场景,一定会被感染,情不自禁加入跳舞的队列中。
只要有孩子逗留,老街依旧青春焕发。每逢节假日,东街的图书馆里,借书看书的孩子络绎不绝。西街的新华书店里,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买书看书。有的年轻父母,为了图省事,中午把孩子送到书店,傍晚再过来接孩子回家。孩子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倚靠着书架,还有两人合看一本画册。这里的世界是安静的,丰富的,但也是流动的,有希望的……
老街不老,是不是因为,图书馆与书店,是老街不灭的灵魂?
在站台,仰望澄净的蓝天,白云悠悠,岁月无痕。而身旁的梧桐,拔高了多少尺寸,增添了多少道年轮?
岁月在额头刻下的皱纹——生命的年轮,积聚了老街的多少故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