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专栏亲子教育上瘾模式
互联网没有把我们当做【一个人】来看 - 6年互联网工作者,给青少

互联网没有把我们当做【一个人】来看 - 6年互联网工作者,给青少

作者: 红烧牛肉拌面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7:34 被阅读0次

    这是写给你们的第三封信了,因为网络是个复杂的世界,所以要分很多的章节来写,可见我是真心想要劝导你们,请不要嫌我啰嗦。

    如果你还没看前两封,可以直接点击连接先去看看,前两封大致的介绍了我的经历。今天会和你们聊一聊,我懊悔在我学生时代没能学习到的网络知识。

    第一封,你一定要学习了解网络

    第二封,我的过去、现在、未来与游戏

    从12年本科毕业到17年,我做了4年的技术,4年的产品经理(其中创业的三年又做技术又做产品)。你要是不懂产品经理,简单的来说,10年前乔布斯、马化腾都是优秀的产品经理,现在的产品经理做的工作相对比较杂,身兼多职,什么都做。

    作为产品经理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这些年,也有些感悟。如果我能够有机会穿梭时空,回到学生时代,我想告诉他下面的几个网络知识,希望他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来创造他美好的未来。

    在互联网产品眼中,我们都不是完整的人

    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内容形式无外乎是文字、图片、视频。互联网的工作人员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将这三大类内容穿插成不同的主题展示给我们使用者。

    以前的自己并不了解,只是看到什么感兴趣的就会点进去看看。从事了互联网行业,慢慢才了解到,我们日常在网络上看到的内容,是需要发送者(账号的运营者、管理者)精心制作编选的,符合我兴趣的内容(如果谁不用心编写,可能就要下岗了,原来是我肚子里的蛔虫,难怪我那么爱看)。

    比如我关注的《逻辑思维》,每天都会推送文章给我,有一条60s有趣的音频,和一篇有趣的文章。曾经因为对罗振宇个人的喜爱,非常喜欢得到APP,以至于每天早起要用,空了要看,有时没事都看看。作为粉丝,买了不少课程、书籍、读书笔记,跟着老师一起同步学习,加入里面的圈子。

    可渐渐的我发现,《逻辑思维》无法真正的帮到我,知名的老师也无法真正的带我成长,别人的阅读笔记未必适合我,零散的知识学习很快就忘记(只是个人的体会)。

    我开始反思互联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这么好的App,我又这么愿意学习,都无法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更不要说那些盛行的短视频、视频、直播、游戏和其他娱乐的app了。我使用网络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反思了以下几点,和你们分享:

    在互联网学习知识并不是大脑学习的最佳途径(因为我们的记忆需要多感官的刺激,需要体验)

    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多,大脑来不及分辨(大脑本能的会追逐新鲜的、奇特的、有趣的、刺激的,但这些未必是对我们有益处的)

    互联网的从业人员太拼命、太聪明(我见过的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加班比较多,同时从事发布内容的人往往非常了解订阅用户的习惯,因为他们要不断的研究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参看配图)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还在为生存挣扎,所以没办法全部提供对用户有长远益处的内容(因为迫于赚钱和业绩的压力,互联网的很多内容都是满足我们短暂的需要)

    人都有弱点,网络治标不治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自信需要别人的肯定,没有归属感需要人来安慰,没有钱需要学习赚钱的方法等等。互联网则抓住了我们的弱点,从而抓住了我们的注意)

    人都有喜好,网络只管投其所好,不管现实过的好坏(我们的爱好太多了,喜欢动物、游戏、动漫、明星、知识、权利、钱、关注等等等等,只要我们喜欢,网上都找得到。生活也因此变得零散。)

    互联网的运营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网课内容,来自好多课)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互联网没有把一个用户当成一个完整的人。互联网的产品都是基于场景的。比如说淘宝,就是购物;得到就是碎片化学习;游戏就是娱乐。这些软件的背后有无数的工作人员在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希望我们更多的来使用,这是他们的工作。从产品的角度是没错的。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如何理解用户是需求的集合?由于不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了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类需求,那么就可以说此用户是该产品的一个用户。

    《俞军产品方法论》 - 互联网界的大佬,参与产品【百度、滴滴等】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不能一直购物购物;也不能一直都碎片化的学习;更不能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娱乐。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把时间都投入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去投入在大量的生活场景之中。

    你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因为学校不会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教、各大App更不会教。你们只能靠自己,学会战胜自己的欲望。

    游戏能给你的,父母也想

    游戏更是一个特例。游戏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可以说优秀的顶级的游戏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游戏设计的艺术》中给了我们一些大致的参考,它涉及到的学科包括而不限于:

    动画、人类学、建筑学、商业、电影学、沟通、艺术创作、经济学、工程学、历史、文化、数学、音乐、心理学、声音设计、技术性写作、视觉艺术

    摘自《游戏设计的艺术》

    这些还只是创作游戏需要具备的能力,更不要说要将一个游戏投入市场作去做一款超级游戏需要多少智慧和努力。还需要整一个团队的配合,管理、市场、Event、运营,等等等等(不懂没关系,略过就可以了,长大了会明白)。

    从游戏设计的角度而言,一个成功的游戏是值得敬佩的(游戏设计的章节只谈设计),背后一定有一支值得敬佩的团队。

    比如图中这个人,是认知神经学博士、认知心理学硕士,他是游戏《英雄联盟》的资深游戏行为研究专家。游戏界最早开始过滤和禁止脏话的功能,就是他率先提出的。功能上线后,《英雄联盟》这款游戏的新增玩家数、玩家使用率、使用时长和游戏口碑都得到了大范围的提升。

    你感受到了吗?你们所学的知识还太少,学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所以很多看似是自己做的决定,其实是收到了虚拟环境的影响!如果你也感受到了,可以点个赞,或是随便点个按钮让我知道。

    另外,游戏的专家还能够掌控你们的愉悦体验,比如心流模型是游戏设计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知识,就是要将你的游戏体验控制在焦虑和无聊的边界,你感到焦虑了就要降低难度让你持续的玩下去(比如升级了、换装备了,你会玩的更加爽,更加轻松;或是官方会告诉你玩法攻略),你无聊了就要提升难度也是为了让你继续玩下去(排位赛,等级越高遇到的对手越厉害,你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

    据这些例子,我想说的是,游戏之所以好玩,我们在里面乐此不疲。是因为有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给你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虚拟世界。你因为不懂这个虚拟世界的创造过程,只看到了表面,只去追求它给你带来的惊奇和刺激。才会表现出他人眼中的上瘾

    就好比,突然有一天你的爸爸妈妈给你在家准备了各式各样你喜欢的好吃的好玩的,你提什么条件都满足你。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我想你可能也会爱上学习。但现实和虚拟世界不同的是。游戏中的钱,只需要程序员动动手指,可以随便给你(可惜你还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你父母的钱,是他们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是用他们付出的劳动换来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赚钱,动动手指就可以,我想他们也会满足你全部的需要的。

    总结

    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我将自己的一些反思分享给你们。是想要你们正确的看待互联网的内容。文字也好、图片和视频也罢,还有游戏,这些网络上的内容,都是从业者精心制作的,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必须做好。

    但互联网的产品是基于我们生活的场景而生的,并没有把我们当做一个生命的整体。如果你们不留心这个问题,就会给自己埋下后悔的种子。网络中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让我们感到新鲜的、有趣的、刺激的、感人的,这些牵动我们情绪和身体的内容,很容易让我们停留在某个愉快的场景中走不出来。

    虚拟的世界毕竟是虚拟的,它可以给你所有你想要的。父母也想这样,但是现实不允许。你们必须要认清楚这一点。

    最大的挑战就是,这个学校不会教你、父母说了你们也暂时听不进去、app不会教你,我说了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这里。所以只能靠你们自己,你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和学会控制。不要像我一样等中考了、高考了、大学毕业了,才感到后悔莫及。

    其他目录

    你一定要学习了解网络

    我的过去、现在、未来与游戏

    互联网没有把我们当做【一个人】来看(本篇)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网上冲浪“

    我是不是”上瘾“了?

    我想好好学习,可是为什么总是想玩

    我删了App很多次,可是控制不住总是下载回来

    我生活很无聊,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我怎么能让自己停下来,恢复学习

    按下”重启“键

    重新认识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没有把我们当做【一个人】来看 - 6年互联网工作者,给青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xhmhtx.html